这是8月16日拍摄的位于新疆昌吉市的索尔巴斯陶牧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3日电(记者胡虎虎、熊聪茹)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向着西南方向的天山前行,城镇渐远。行至100多公里处,在翻越一处达坂后,视野豁然开朗,草原随着山势婀娜起伏,牛羊悠闲觅食,毡房错落有致。
这就是地处乌鲁木齐和昌吉之间的索尔巴斯陶牧区。一片青山绿水间,既有哈萨克族牧民沿袭的游牧生活,也不乏现代都市生活的影子。传统与现代元素兼具的索尔巴斯陶,是如今新疆牧区的缩影。
露营帐篷与游牧毡房
家住乌鲁木齐城区的丁先生和妻子一起,带着1岁的儿子在索尔巴斯陶度过了周末。一家三口露营的地方,正是牧民木合塔尔的草场。
木合塔尔家世代在这里游牧。2017年,在自家草场上,他利用3座毡房、2间小木屋,开办起牧家乐,为前来露营游玩的游客提供包括场地、奶茶、烤肉等在内的服务。
新疆索尔巴斯陶牧区的牧民木合塔尔(右)和小女儿在房间内休息(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近年来,露营成为中国城市居民体验山野自然生活的热门方式,在山川壮美的新疆更是如此。除新疆本地人,木合塔尔家还接待过甘肃、河南等地的游客。
“7月份最忙,一天就有近20拨人在这里露营。”木合塔尔家地势较高、紧邻牧区公路,背靠森林,人气也高,“加上帮忙的亲戚,我们有11个人为游客服务。”
“牧场上,我更喜欢睡毡房。”木合塔尔13岁的侄儿巴合巴尔干也有一顶1.8米长的帐篷。在这位初中生眼里,帐篷更方便,“一分钟就可以弄好”,而传统毡房搭建起来需要一天。
由于上学、日常生活都在城区,对像巴合巴尔干一样的牧民后代来说,回到索尔巴斯陶牧区更像是度假。与父辈相比,他们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更强。
傍晚,太阳沉入西边的山峦,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时仍有自驾露营的车辆驶入牧区,驶向更远的深山。
阿哈力与“吾莫特牧民摄影队”
阿哈力在更偏远的深山夏牧场放牧。牧民说,那里到了车走不了的地方、再骑马两天才有可能抵达,少有外人踏足,如世外桃源。
阿哈力时常上传照片到“牧民摄影队”微信群。这支组建于5年前的摄影队,以“吾莫特”(哈萨克语,意为“希望”)为名,70多位成员皆为牧民。他们用上万张照片记录牧区生活点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还举办过3次摄影展。
阿哈力和同伴们沿着祖辈走过的牧道,从夏至冬,游牧迁徙,从牛羊到身边人,从牧区到山外城乡,用手机记录下心动的影像,分享生活的美好。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资深摄影家谭成军是摄影队的发起人和指导老师。在他的手机里,总能收到从深山传出的照片。本真、灵动、带着浓浓烟火气的画面,直击人心。
“吾莫特牧民摄影队”的指导老师谭成军(左三)和索尔巴斯陶牧区的牧民在一起(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牧场上生活单调,教大家用手机记录美的事物,能丰富牧民的精神生活。”已退休的谭成军因一次免费为牧民拍摄婚纱照而被众人熟知,“对我和牧民来说,有了摄影就多一份快乐!”
拍摄牧区事,传播家乡美。这群天山脚下的牧民对摄影方面的荣誉极为看重。谭成军回忆,有一次线上摄影比赛,很多牧民骑着马或摩托、开着皮卡车,挨家挨户去推介自己的作品。
“网红”努尔夏西与“绿水青山”
牧民努尔夏西·哈布力的草场与木合塔尔家仅隔一道山梁。除了用手机拍照,努尔夏西更喜欢在网络上发布视频。
努尔夏西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近10万粉丝,47岁的她是这里的头号“网红”。
视频里,她穿着哈萨克族服装在三亚海边跳起传统舞蹈“黑走马”,有时又一身运动服戴上墨镜行走在草原上。除去外地旅游,她拍摄的大部分是牧区日常。
在新疆昌吉市索尔巴斯陶牧区,牧民努尔夏西·哈布力在小木屋内录制视频(手机照片,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每年4月中下旬,努尔夏西就会从山脚下村庄来到牧场,直至10月中旬。这段时间是经营牧家乐的旺季,也是她更新社交媒体账号最频繁的日子。
“前两天,吉木萨尔县一位70岁的奶奶来这里玩,还说看过我直播。”网络知名度为努尔夏西带来了红利——她在居住的小木屋前,建起13个毡房开起牧家乐,还雇了四五个牧民帮忙打杂,每天按100元支付报酬。
牧区也时尚,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设施极大改变了新疆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也拓宽了牧民眼界。
努尔夏西的网名“绿水青山”,是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定的,牧家乐也是这个名。不过,她的儿子现在时常会惊呼:“妈妈,你的粉丝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