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入春风漫古城——展开古代城址留存在新疆大地的中华文明图景

时间:2024-01-19    浏览:607 次     来源:新疆日报

叩响大地觅往昔,声声絮语入华章。

2023年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石城子遗址中的遗存。

新疆考古事业开启近百年来,文博工作者筚路蓝缕、代代接力,在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间行走,与一座座古代城址邂逅,让极具历史价值的考古发现层见叠出,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轴线、多元的历史场景、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先秦到明清,留存在新疆大地上的古代城址,呈现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城之存——古代城址留存众多

“已经可以确定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处重要的城址,也是目前新疆正式考古发掘年代最早的城址,它推进了我们对汉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探索的脚步。”5年多的探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党志豪和他的队友们一步步深入这座沉寂于戈壁荒漠中的古代城址。

与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相距约9公里的地方,另一座古城——卓尔库特也在考古人员的探索中逐渐显露容颜。这两座古城有着相同的使命,它们都属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两汉西域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探索研究西域都护府及其治下各级各类建置的总体框架,构建西域都护府遗址群体系,推进对两汉时期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域的认识。”负责卓尔库特古城考古发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说。

据文物普查结果统计,目前已知留存在新疆大地上的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址约370个,其中汉至唐时期的古代城址约250个。

除了“两汉西域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范围的古代城址之外,新疆还有属于“唐安西大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宋元明清军政建置体系考古研究”等的诸多古代城址。针对它们的考古发掘成果,实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留存汉代疏勒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的石城子遗址,记载唐代伊吾军“兵强马壮,屯田拓荒”的大河古城,反映唐宋时期“喀什有规模性玻璃加工和釉陶制造业”的汗诺依古城,回望宋元时期“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繁盛之孛罗城”的达勒特古城,曾为清代伊犁将军驻地“镇守祖国辽阔疆土”的惠远古城……它们为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城之语——见证中央政权治理

2014年,新疆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随“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6处世界文化遗产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都始建于汉代,随后在历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吐鲁番市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址。它曾在南北朝至唐代得到发展和兴盛,唐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时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最初就在这里。

这座城址最让人震撼的就是从高台平地向下用“减地留墙”法,挖成了城的大部分建筑,这种世界罕见的建筑方式,体现着古人强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今,走在故城的残垣断壁间,依然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佛寺、院落、官署,规整有序的街道、储物区、手工作坊。

“交河故城在唐代应该经历过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强化了城市的功能性,建设也深受中原地区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介绍,故城中还出土了中原文化特征的绢、漆器、仿海贝、五铢钱、汉字墓志等,佛寺遗存中有汉字书写的题记。

交河故城大约在公元14世纪毁于战火,变为废墟,在1000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军政中心,它的存在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效证明。

《礼记·礼运》中所述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之情景,在古代新疆地区也存在。位于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曾出土了刻有“悲田寺”字样的陶片,悲田寺代表什么呢?它是唐代承担着政府救济功能的机构,提供看病、用药、养老、抚孤服务,起到社会托底作用。

“悲田寺”陶片的存在,说明故城里曾有过一座悲田寺,印证着唐时期在全国推广此救济政策时,西域也在有效落实来自中央政权的政令,通过国家支持和民间力量来照拂社会中的弱势人群。

北庭故城是东天山北麓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城址。唐代中央政权为巩固西北边疆,在北庭故城设立了北庭都护府,使这里成为东天山北麓的军政中心。从故城的外城、内城、大型佛寺的构建,以及出土的莲花纹方砖、柱基石、瓦当等高等级建筑构件及“龙兴寺”碑刻残块,就可知这里曾经的规模、性质和地位。

在今天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外东北15千米的地方,有一座置于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之地的大河古城遗址,城也因河得名。根据“可策应北庭,防制突厥,有屯田之利,养马之便,军事地位显著,且城墙高大,便于防御”的分析,考古人员判定大河古城应是唐代伊吾军的驻地,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甘露川”。

“遗址中有军士用的盾形和长方形铁铠甲片,还发现了大量马骨,在全部兽骨中占近一半,证明这里曾有数量不少的军队和马匹。”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永强说。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说明当时唐伊吾军将士们一边守卫国家安全,一边从事农业生产。

从哈密长城资源考古调查中可见,在大河古城周边数十至上百千米的位置还分布着20多座古代烽燧,守在那里的将士与古城驻军共同护卫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同时,伊吾军也与驻守北庭故城的天山军、驻守高昌故城的瀚海军,一同稳定着唐中央政权在天山北麓的有效治理。

城之丽——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娃斯玛·塔拉提,每年有4个多月的时间在新疆的考古工地上。自考上北京大学学习考古专业开始,娃斯玛就痴迷于那些埋藏在泥土间的秘密。2014年,她跟着老师们开始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做田野考古,参与了乌什喀特古城、通古斯巴西古城、卓尔库特古城的发掘。

娃斯玛觉得,在考古现场的每一天都会有发现,时不时发掘的石器、陶片、铁器、铜器、骨器、建筑构件,都会带来惊喜,它们总能传递一些信息,这里曾经有过什么。

判定卓尔库特古城的大小、性质、地位的过程,就让娃斯玛觉得很有收获。

“我们发现了城址是三重城结构,还用了朱漆木柱和榫卯结构,这是典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建筑遗存,而且是高级别建筑专用的。说明这座古城的规模很大,使用材料规格高,建设工程量大、建筑质量高。”娃斯玛说,也说明这座古城在建设中动用的社会、经济资源相当可观,那么也就与它是汉至魏晋时期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一座高等级城址的地位匹配了。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中高科技手段的普及,用RTK测绘、遥感技术、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成像、3D建模等方式,加快了发掘的速度,再加上金属冶炼与材料史研究、古DNA研究、古微生物研究、古蛋白质分析研究等多学科合作的介入,让来自文物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准确。

“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下,现在的发掘可以更好地揭示那些古城曾经的面貌,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娃斯玛说。

新疆的诸多古城遗址因为存在年代跨度大、经历了多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所以呈现出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状况。

2018年在唐朝墩古城考古现场,当考古队员在土层下发现一座有“地暖系统”的浴场遗址时,考古专家魏坚惊讶地发现与他在瑞士见过的很相似,随后经过与之前研究资料的对比,确认这是一座罗马式公共浴场。

而在这座古城里,他们还发现了佛教寺院与景教寺院并存约600年的印迹。魏坚认为景教寺院遗存的壁画人物形象与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壁画人物形态上相似,画法也接近。

而在历史上被坊间称为“小长安”的高昌故城,更是体现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盛景,在这里发现了佛教经文、摩尼教壁画和麻布画、景教壁画,还有史书中关于祆教传播的记载。

这一座座古代城址里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历史上中华大地多民族融合、多种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兼容的事实,它们对于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重要启示。

城之今——努力延续古城样貌

夕阳西下,喀什市汗诺依古城遗址的看护员乃斯塔洪·塔伊尔绕着遗址周边走完一圈,核对白天记录的巡查信息。20年来,护好这处古城遗址的周全就是他心里最大的事,无论自然还是人为侵害文物的隐患,都要及时排除。

“雨雪多了会冲刷城墙的土,地表植物多了,根系会破坏城址,虫害、鼠类兔类打洞也是防不胜防,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乃斯塔洪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等文物保护工程。在遗址周围建立界桩、围栏、设立标识牌、警示牌等,防止人为侵害。在已经对外开放的古城遗址中,设置参观木栈道、观景台、陈列厅,做到既能保护文物安全,也能向公众全面展示文化遗产。

为方便公众参观,石城子遗址修建了从山脚下通往山坡顶部的观光木栈道,同时在遗址周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了文图展陈,包括瓦当、瓦片、陶器、兵器残件等,对这座记录汉代驻军守护疆土的城址做详细的释读。游客还可以在保留遗址中心区原貌的考古现场展厅里,看到仍然深深嵌在泥土中大大小小的瓦片、陶片。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探访给公众带来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感受。”奇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室主任石永峰说,“我们还建议参观者再去奇台县博物馆,通过出土于石城子遗址的文物和专家的释读,系统认识这座城址。”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近年来,新疆各级文物保护和管理部门积极拓展文物展示利用的平台,除了全疆对外开放的135处文物保护单位外,还利用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进古城遗址、考古现场,普及考古和文保知识,并助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些年接连在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博乐市达勒特古城、库尔勒市玉孜干古城、库车市乌什吐尔遗址等,举办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古城遗址和文物,由考古专家做通俗生动的解读,让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得以呈现,能有效增进大家对中华文明之灿烂更全面、准确、深刻的认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他们正努力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润物无声中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银璐)


(责编:陈新辉、杨睿)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