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三个问题

时间:2025-04-08    浏览:121 次     来源:李二浪

  旅游业如此年轻,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我想到三个问题很有探讨性,如果你恰好是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的学生或者文旅部门的公职人员,也许应该有点使命感,想想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旅游在融合文化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异化文化?

  文旅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运用文化创意开发旅游产品,能吸引眼球、增加体验、刺激消费,这本无可厚非。但你是否已经注意到文化在旅游策划中被过度简化处理了——就像《十分钟读完红楼梦》的短视频,变成一种即时性消费品——博人一乐,流量为王。我们当然希望旅游能够更加生活化,但现实却是很多文化的本义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另一方面是,文化在旅游场景中的表达会产生“霍桑效应”——一个人在镜头下的表现,可能与其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判若两人。就像朋友到你们家做客,你可能会收拾得更干净一些、更温馨一些,表现得更勤快一些。这当然是好客的表现,但这也许不是日常生活状态的你。——你到一个地方去体验文化,“它”也在猜测你想要什么文化,“它”在妆扮自己,只为取悦你......

  以游客为中心,以消费为主导,以实用为目的,这种“游客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的逻辑正在变得顺理成章——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对,有的文化被重新解读,被创新利用,被弘扬传承,而有的则被简化处理,被异化组装,被转化为可量产的商品符号。

  为了迎合远道而来的游客,满足他们的期望和想象,旅游地主动放弃了一些精神性、原真性、神圣性的东西,转而表演游客“想要”的文化。而对游客来说,那些在滤镜之下的表演,或许才是真实的。

  有时候你能理解前辈们的批判之声,说我们缺乏对传统的敬畏感。不过现实是所有人都很委屈,因为我们实在没有时间去理解、感受和体会那种沉淀之美。我们需要快节奏、即时性、马上就能得到的多巴胺。

  我们正在失去迟钝的、缓慢的、自觉的审美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智慧旅游究竟让我们更自由,还是更不自由?

  现在大数据告诉我们哪里是热门目的地,AI很快帮我们做一份详细的旅游攻略,OTA平台让我们“一键预订、马上出发”......然而,智慧旅游也在牵引着我们的选择。

  我们的旅游决策越来越受算法推荐、自媒体流量和排行榜影响,看似选择更多,实际上却被困在信息茧房中,表面的自由掩盖了选择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平台算法更偏好高点赞、高转发、易传播的内容,那些游客扎堆打卡的网红景点,有时你也说不上它究竟美在哪里,但人们需要一种亲自参与的仪式感,所以你会不自主地陷入一场集体狂欢。

  当你拿起手机,你能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这里面隐藏着网络平台对现实目的地的隐形统治。信息的高度透明化削弱了我们在旅途中探索未知惊喜的欲望,信息的过度精准化缩小了人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信息的极致便捷化压抑了人们主动设计、主动行走、主动感受的能力。

  《列子》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说旅游有三个境界,第一层是世人的“观其所见”,看山看水看风光;第二层是列子的“观之所变”,观察万物的枯荣、人事的变迁,体会其中变化的规律;第三层是列子老师壶丘子说的,“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同“视”);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

  在壶丘子看来,旅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不知道要看什么,因为物物都是风景,物物都有观赏的价值。

  我们看似去了很多地方,但感受却不如古人深刻。我们向往李白、苏轼、徐霞客式的旅途,我们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旅行。

  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然而这样的诗心旅行,似乎也正变得遥不可及。

第三个问题是:旅游似乎越追求创新,越趋于同质,谁来把关?

  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粉色花海,还有“想你的风吹到了xx”……这些曾刷屏社交网络的爆款景观,如今比比皆是、平平无奇,有的门庭冷落,甚至一地鸡毛。

  旅游业的创新像一阵阵飓风,来得猛、去得快——一个创意爆红,千百个复制品随之涌现;游客一窝蜂打卡,几个月后无人问津。

  旅游行业陷入“创新出圈-抄袭复制-同质废弃”的死循环,生命周期之短,如昙花一现。很多古镇、景区、打卡点越来越长得一样,失去了本身的特色。

  这阵风背后,是景区为抢流量盲目跟风,平台算法奖励同期爆火内容,游客追逐“打卡即拥有”的参与感,还有就是,旅游行业缺少版权意识。

  当然,项目设计、特色体验、消费业态、服务流程等创意内容确实难以申请专利,政府不好管,资本不指望,游客不在乎,抄袭成为最优策略,创意被迅速复制、稀释、抛弃,就形成“越创新、越同质”的局面。

  你可能会说,允许一定程度的模仿创新,其实有益于行业繁荣,旅游业毕竟不是“非你即我”的单选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但问题是,这个度的把握,这个创意的发行量,这一阵风的火势,究竟是谁来控制呢?


  这三个问题里面有分歧,有悖论,甚至有哲学上的困惑,有的我们可能已经想过,甚至有了一定认识,但还远远不能说已经找到了解题思路。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