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从印度到世界的思想之旅

时间:2025-04-25    浏览:28 次     来源:

佛教,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其起源与发展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复杂的教派纷争以及广泛的文化传播。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佛教于古印度悄然诞生,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 佛陀时代与轴心时代

佛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距今约2600年。同一时期,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古希腊哲学家们于爱琴海畔思索宇宙与人生的奥秘,孔子和老子在中国大地传播着儒家与道家的智慧。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认为在这一阶段,人类精神迎来了重大觉醒,不同文明皆涌现出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于释迦族,相传为释迦国的王子。彼时的印度,邦国林立,释迦国大致位于现今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地区。

图片

“佛陀”意为“觉悟者”,而“释迦牟尼”则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在那个时代,婆罗门教在印度占据主导地位,其教义中的六道轮回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面对生活本质这一深刻命题,悉达多苦苦追寻,最后在菩提树下顿悟。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生活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生活完全不值得过。这感觉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格西亚提出的“人最幸福的就是不要出生,第二幸福的就是出生后马上死掉”。

你是不是以为佛陀认会劝你自杀吗?当然不是,因为你根本死不了。

怎么理解呢?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在古印度人看来,六道轮回是共识。你会世世代代在这六道轮回中不停变换,永生则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果前世积攒坏的业力太多,你可能就会从人道变成畜生道,还不如好好活着,积攒好的业力期待来生投个好胎,如果积攒好的业力足够说不定下一世就升格为天道。

图片

但佛陀并不认为积攒好的业力,下一辈子投个好胎是正道。在他看来,众生皆苦,那么如何才能不苦呢?只有跳出六道轮回达到涅槃境界才能超脱,不再承受生活之苦,这便是学佛的目标——跳出因果律,让业力终结。

于是佛陀从六道轮回成因入手,发现业力是轮回原动力,终结业力就能终结轮回。当因果律对一个人不再起作用,此人便解脱、涅槃了。不过,一个人涅槃之后是生是死,佛陀悬置不论。


02 佛教的兴起与早期发展

佛教兴起之时,婆罗门教的祭司们利用教义维护种姓制度,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佛教所倡导的平等观,如一股清泉,吸引了众多低级种姓的信徒,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片

随着信徒数量的不断增加,佛教教团组织逐渐形成,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难度的提升。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佛教僧团面前。

例如,僧团是否应该接纳逃兵、病人、残疾人、奴隶和违法犯罪的人?面对世俗法律和统治者的要求,僧团应持何种态度?对于犯错误的信徒,应如何进行处罚?当遇到规避戒律字眼的违规者时,又该如何处置?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实际上推动了佛教僧团组织的成型与扩张。它们促使佛教从一个松散的哲学流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修行团体。

佛陀涅槃后,确保佛法的纯洁性成为当务之急。在佛陀涅槃的当年,僧团推选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集会,此次集会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背诵佛陀的教导,优波离背诵戒律,共同进行审定,形成了佛教最早的文献,主要是五大系统的阿含经典,这一过程被称为第一结集。

图片

大约在佛陀涅槃一百年后,僧团组织中出现了关于十条戒律的争议。耶舍长老在毗舍离城发起了由七百名高僧参与的第二结集,宣布旧有的戒律不可动摇。然而,主张与时俱进的一派对此不服,另行召集了一万人规模的大众部结集。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一个名叫大天的人。大天犯下了五戒,他与母亲乱伦,为隐瞒此事,又与母亲联手杀害了父亲。此后,他流亡在外,途中遇到一位阿罗汉,阿罗汉向他传道,却遭到他的厌烦,最终被他杀害。

在外流亡一段时间后,大天回到家中,发现母亲与学徒厮混,于是又将母亲杀害。大天可谓犯下了乱伦、弑父、弑母、杀罗汉等诸多恶行。所谓“大天五事”。

然而,有一天,大天在听见诵经之声后,突然觉悟,后来甚至成为了一个佛教团体的小头头。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像大天这样犯了五戒甚至六戒、杀过阿罗汉的人,是否能够进入教团并带领信众?

一部分人认为大天无罪,他们依据佛经中“无我”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大天还是他的亲人、阿罗汉,本质上都是五蕴的聚合体,是无数散碎元素在刹那间的分分合合。

从“无我”的视角出发,杀人、乱伦等行为都不成立。此外,在六道轮回的世界观中,灵魂永生是事实,死亡只是普通人的错觉,人实际上是杀不死的。凶手若能放下屠刀、真心悔改,那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当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时,便会领悟“五蕴皆空”。既然“无我”,又何来杀人之说?所以,他们认为大天即便犯了五戒,也能够悔悟成为佛教信众。

但另一部分人则坚决认为大天严重违反了佛教戒律,十恶不赦。

于是,认为大天能够浪子回头的一派分裂成了大众部,而严守佛教戒律的一派则形成了上座部。这便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

此次分裂不仅体现在对大天事件的不同处理态度上,在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教义、思想方面,也产生了诸多差异。

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差异是:如何看待释迦牟尼的身份。上座部承袭原来的记录,将释迦牟尼视为人,但大众部接受了许多人的既有信仰,回到婆罗门教的传统,将释迦牟尼抬高为神。【1】。

此后,“大天五事”进一步引发了僧团内部分歧,大众部正式独立。此次分裂围绕修成正果之人的生活状态展开,大众部认为佛是超人,没有屎尿屁和梦遗等生理现象,且认为罗汉因有梦遗所以成果不圆满,佛陀的修为远在罗汉之上,开始将佛陀神化,这一观点为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03 佛教的进一步分裂与阿育王时代

在佛教第一次大分裂之后,上座部内部又因轮回是否有主体这一问题产生争论。支持犊子长老的一方独立成为犊子部,在争论过程中还分化出一说部和鸡胤部。

与此同时,大众部也在不断发展。其中,说出世部认为佛陀在出生前就已存在,降生后的身体非凡,这一观点完美解释了“大天五事”中佛陀只有吃喝没有拉撒等难题,为大乘佛教的佛陀形象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印度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阿育王。

阿育王是印度史上第一个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国王,其统治疆域极为辽阔。

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孔雀帝国几乎覆盖了印度全境(只有最南方的一个小角例外),并包括了孟加拉、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还有缅甸、伊朗、中亚的一部分,帝国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大帝国,直至今日,印度再也没有其他王朝(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在疆域上超越孔雀帝国。【2】

图片

阿育王不仅武功卓越,还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但前半生的杀戮让他心生悔意。在对羯陵迦开战后,战争的残酷景象使他内心充满了怜悯和后悔,于是他皈依了佛教,并大力推崇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

被尊为国教的是上座部,这是因为上座部佛教僧团组织严密,戒律体系完整,为阿育王提供了现成的社会组织网络,有助于他巩固统治。

图片

然而,阿育王去世后,孔雀王朝迅速分崩离析,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随着佛教教派不断分化,依靠大规模的结集来审定是非变得不再可行,各教派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占据优势。


04 大乘佛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

进入公元一、二世纪,大乘佛教悄然兴起。大乘佛教以“大”为显著特征,其目标、格局、供养、牺牲都较为宏大,经书规模也较大。

他们自称“大乘”,意为大车,将传统佛教称为“小乘”。形象地说,小乘佛教如同自行车,而大乘佛教则像高铁,将人们从此岸世界送往彼岸世界。

“大乘”重“菩萨道”,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要帮助别人解决痛苦。在价值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低于帮助别人解脱痛苦。这是大乘佛教中特有的“菩萨道”。世人不离地狱,我誓不离地狱,这是菩萨发愿的关键内容。【3】

大乘佛教经典众多,起源于犍陀罗地区。佛教从这里一路向北传播,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派系不断分化,理论主张层出不穷,且几乎每种主张都有与之相对的反面命题。

在印度本土尽管佛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争取信徒,但始终难以与传统婆罗门教相抗衡,尤其是在大乘佛教发展后期,其教义与婆罗门教越发相似,导致佛教在印度逐渐走向边缘化。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没落并不意味着它的终结。东汉时期,佛教从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终极真理问题上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佛教的传入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正所谓“多拜一神多条路”。

魏晋时期,名士们将佛教与老庄思想相结合,使其成为清谈的重要主题。随着译介作品的不断增多,印度佛教的百家争鸣被引入中国,催化了中国佛教界的派系分裂。

中国佛教不仅要与本土的儒学、道教相抗衡,其内部也纷争不断。东晋年间,佛教界就僧侣是否服从皇权展开了激烈争论。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和北方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南朝梁武帝以阿育王为楷模,大力推行佛教,还定下了中国僧人严禁吃肉的戒律 。在他的影响下,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更为深入,不少儒家之人也受到佛教吸引。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其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趣事,苏东坡曾写下“八风不动”,却被佛印回了个“放屁”,气得苏东坡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则笑道“怎一个‘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 。

这些事例,都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

佛教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变化,从印度本土的兴起、分裂与衰落,到在异国他乡的传播与发展,其教义的演变、教派的纷争以及与政治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宗教文化史。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