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丝绸之路

时间:2025-04-29    浏览:22 次     来源: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图4-3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图片

图片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图片

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

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法]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第一个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近代以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外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地理学家等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片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图片

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阿拉伯帝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图片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长安……今陕西西安

幽州……今北京

登州……今山东蓬莱

流求……今台湾

金城……今韩国庆州

天竺……今印度半岛

波斯……今伊朗

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

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图片

图4-4 丝绸之路商旅图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图片

图4-5 东汉时期的贵霜货币,出土于新疆楼兰遗址

1世纪初,由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国扼丝绸之路要冲,自汉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漆器等大部分货物要经过这个国家,从而使它拥有发达的商业。

图片

图4-6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示意图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自中国中原地区至中亚七河地区这段5 000千米路网为新的世界遗产,并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来命名。

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

图片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图片

《群神宴》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17世纪时,海上贸易几乎被荷兰垄断。各地的商品,如挪威的木材、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部分由荷兰商船转运。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时,见邛(Qiong古地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南)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andu,古国名,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图片


图4-9 茶马古道中国部分示意图

图片

图4-10 明代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在古代,要进行茶马贸易,首先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明代为了控制私茶,于1397年制作了41面金牌信符,作为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定期派官员合符交易。

图片

图4-11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道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图4-12 从“黑石号”打捞上来的唐青花瓷盘

水下考古是我们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手段。1998至1999年间,一艘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勿里洞岛附近触礁沉没的商船“黑石号”被打捞出水,该船被证实是一艘满载晚唐货物的阿拉伯船只,船上的瓷器和金银器达6万多件。

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图片

图4-13 广州南海神庙

位于广州黄埔的南海神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唐宋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中外商船从广州出海前,到南海神庙祈求“海不扬波,一帆风顺”。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奉命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图片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图4-14 中国古代(至清前期)联系东西方的海上商路示意图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志商道

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图4-20 《花神芙罗拉》(壁画)

此画出土于庞贝,为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花神穿着的应是美丽轻薄的中国丝绸,因当时中国是丝绸的唯一产地。

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图4-15 身穿丝袍的查士丁尼一世及其随从的镶嵌画(创作于547年)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因其在位时推动帝国养蚕业的发展,被称为“丝绸皇帝”。人们认为是他把养蚕、种桑、缫丝机织绸技术引进了拜占庭帝国,并使拜占庭帝国依靠丝绸生产发了财。

图4-16 拜占庭丝织物残片(约5—6世纪)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考古学家在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

图4-17 里斯本桑托斯宫中“瓷宝”的天花板

17世纪末,那里覆盖着260件中国的盘子和碗,说明从那时起葡萄牙国王就开始收集中国瓷器。

图4-18 唐朝青瓷凤首壶

1954年广州出土。 这件瓷器可能是一件准备从广州外销的瓷器。工匠根据波斯银瓶的形状对瓷器加以改造,做成了凤鸟形象。

图4-19 唐朝越州窑青瓷碗

该碗出土于伊朗尼沙布尔。碗高4 厘米,口径14.3 厘米,是唐朝的外销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

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

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石窟内大部分为隋唐以前的作品。

卢舍那佛像建造于唐高宗时期。佛像造型显示出了佛教日趋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趋势。

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图4-23 唐朝粟特文摩尼教徒书信

1981年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出土,长268厘米,宽26厘米。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图4-24 莫高窟壁画《乐舞图》(临摹)

图4-2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出土于西安的一座唐代陵墓。乐工的衣饰、面部轮廓等说明他们来自中亚。

图4-26 莫高窟唐朝壁画《反弹琵琶图》

琵琶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此图的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

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集笺校》卷3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唐朝胡商牵骆驼俑

图为唐朝胡商牵骆驼俑,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由此而得名。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不耐寒,春天要等到气温显著回升后再栽培。

——来源:《图解家庭养花和阳台种菜》(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版)

资料:

纪录片《张骞墓》

《丝绸之路新史》:[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著,张湛 译,2015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

刘迎胜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元史研究室主任

曾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多国“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阿曼-巴基斯坦路段)、队长(印度-斯里兰卡-印度路段);

1990-1991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访问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及菲律宾诸国,历时4月余,出席十余次国际讨论会。曾先后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阿曼-斯里兰卡)及队长(斯里兰卡-印度)。

1991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历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历时二个月,出席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两次国际讨论讨论会。在阿拉木图国际讨论会上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

1992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蒙古政府发起的“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出席乌兰巴托国际讨论会,并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