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历史来源

时间:2025-05-09    浏览:26 次     来源: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让他们知道,侵犯强大汉帝国的,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全文:“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现在也提炼成为彰显国威的标志性威慑用词,而浓缩这简短的九个字的来源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呢?今天就简单的一起来了解他的来源和意义。


历史背景1:匈奴的衰落与分裂

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年),汉朝通过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北伐,削弱匈奴势力,迫使其退居漠北。

汉宣帝时期(前74—前49年),匈奴内部因继承问题爆发严重内讧,出现 “五单于争立”(前57年),匈奴分裂为多个派系,互相攻伐。

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Huhanye Chanyu) 在内战中失利,被迫南下归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前51年首次朝见汉宣帝)。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提供粮食、军事援助,助其稳定漠南地区。

{漠南漠北的区域划分:漠北(岭北):今‌蒙古国全境‌(含杭爱山、肯特山、色楞格河流域)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历史地位‌: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发源地,现为蒙古国政治文化中心。‌漠南‌‌‌: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如包头、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北部部分地区。地理特征‌:以草原为主,靠近中原,历史上为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地带。}

郅支单于的崛起与西迁,郅支单于(Zhizhi Chanyu) 是呼韩邪单于的兄长,在内战中占据漠北,自立为单于。由于呼韩邪得到汉朝支持,郅支单于难以在东方立足,遂率部西迁,向中亚扩张:前44年,郅支单于击败乌孙,占据伊犁河流域。公元前42年,又攻破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并在康居境内筑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附近),建立统治。


历史背景2:汉朝使臣谷吉事件

谷吉为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元帝时任‌卫司马(汉朝“卫司马”是西汉设立的军事官职,属于卫尉管辖,秩级为比千石(相当于中高级官),主要负责宫禁屯卫及军队管理事务‌。)公元前45年(一说前44年),郅支单于遣侍子至汉朝,汉廷需将其送回匈奴,谷吉主动请缨完成使命。当时御史大夫贡禹、博士匡衡等主张仅将侍子送至边塞,但谷吉认为此举会损害汉匈关系,坚持送至单于庭以示诚意。上书陈情‌:谷吉上书称“中国与夷狄有羁縻不绝之义”,强调汉朝需以信义维系边疆稳定,并愿以个人安危换取国家利益。谷吉按计划将郅支单于之子送至漠北单于庭,完成外交使命,郅支单于因畏惧汉朝威慑,又忌惮呼韩邪单于势力壮大,遂背弃盟约,杀害谷吉。郅支单于自知触怒汉朝,率部西迁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试图躲避报复。谷吉以死践行“没一使以安百姓”的信念,成为汉代使臣忠勇精神的象征。


历史背景3:人物陈汤

陈汤,(?—约前6)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生平简介,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正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参考《汉书·陈汤传》


历史事件记载

参考历史资料:《汉书·陈汤传》

《资治通鉴》 也记载了此战,并强调陈汤的果断行动

起初在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位单于争位,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两方都接受。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朝称臣,朝觐汉宣帝。郅支单于认为呼韩邪单于是因为势力败弱而投降汉朝,不能独自返回匈奴,就西进收取右地。因此向西攻破呼偈、坚昆、丁令,兼并三国统治他们。正好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返回,郅支怨恨汉朝扶持呼韩邪单于,不帮助自己,就刁难羞辱汉朝使臣江乃始等人

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郅支单于派遣使者到汉朝进献,借机索求在汉朝作人质的儿子,表示愿意内附汉朝。汉元帝同意放其子回国,特派卫司马谷吉护送。谷吉到后,郅支单于背信弃义,竟然杀害谷吉等人。郅支单于自知辜负汉朝,而且还听说在汉朝扶持下呼韩邪单于越来越强大,恐怕遭到袭击,于是向西逃到康居国。

汉朝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寻找谷吉等人的尸首,郅支单于刁难羞辱使者,不肯服从汉朝的命令,还通过汉朝西域都护郑吉上书说:“我处境困窘,正打算归顺强大的汉朝,派儿子入朝侍奉。”态度如此傲慢。 当时郑吉已经年老多病,要求退休,汉元帝于是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骑都尉,陈汤为西域副校尉,决定派他们二人出使西域。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与陈汤到达西域之后,陈汤向甘延寿建议说:“少数民族国家因害怕而服从大国,这是他们的地位和本性所决定。西域诸国本来臣服匈奴。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扬,侵凌乌孙、大宛,常常为康居出谋划策,想降服这两个国家。如果郅支单于得到这两个国家,势必向北进攻伊利,向西攻取安息,向南排挤月氏、山离乌弋,不出几年时间,西域诸国将尽为匈奴所有。而且郅支单于剽悍善战,如果让他长久发展下去,一定会成为西域的大患。郅支单于虽然居住地很遥远,但是他们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弩防守,如果出动全部屯田官兵,命令乌孙军队跟随,直指郅支单于住地,他们逃亡,无处可逃,防守而不能自保,千年大功可以一朝而成。”甘延寿也认为这是一个好计策,想先奏报朝廷,请求批准。 

陈汤说:“如果朝廷与公卿大臣商议,事情一定不会同意,大策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甘延寿不愿意独断专行,没有马上行动。陈汤独自假称皇帝的命令,出动西域各国的军队,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官兵,甘延寿得知后,大吃一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握剑喝叱甘延寿说:“大部队已经集合,你这小子想坏大家的事吗?”甘延寿只得听从他,指挥军队行军布阵,新设置扬威、白虎、合骑各部队,汉军与属国军共计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疏弹劾自己假传皇帝命令的罪责,陈述军队情况

陈汤、甘延寿,命令军队不得抢掠,在大败郅支后,军侯代理丞杜勋斩取郅支单于首级,并找到汉朝使臣的二根节杖与谷吉等带来的帛书。那些俘虏都给捕获者。一共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人一十八,活捉一百四十五人,一千多人投降,分给出动军队的西域各国的十五位王。甘延寿、陈汤消灭郅支单于后,向朝廷上疏,请求将郅支单于与名王以下首级悬挂在京城外国人居住的槁街,向远方示威,表明触犯汉朝的人,即使很远,也一定要诛杀,汉元帝同意他们的建议。


对于陈汤后来的介绍请参考以上文献。孝成皇帝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兵革不动,国家无事,而大臣倾邪,谗佞在朝,曾不深惟本末之难,以防未然之戒,欲专主威,排妒有功,使汤块然被冤拘囚,不能自明,卒以无罪,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令威名折冲之臣旅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至今奉使外蛮者,未尝不陈郅支之诛以扬汉国之盛。夫援人之功以惧敌,弃人之身以快谗,岂不痛哉!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汤幸得身当圣世,功曾未久,反听邪臣鞭逐斥远,使亡逃分窜,死无处所。远览之士,莫不计度,以为汤功累世不可及,而汤过人情所有,汤尚如此,虽复破绝筋骨,暴露形骸,犹复制于唇舌,为嫉妒之臣所系虏耳。此臣所以为国家尤戚戚也。”书奏,天子还汤,卒于长安

死后数年,王莽为安汉公秉政,既内德汤旧恩,又欲谄皇太后,以讨郅支功尊元帝庙称高宗。以汤、延寿前功大赏薄,及侯丞杜勋不赏,乃益封延寿孙迁千六百户,追谥汤曰破胡壮侯,封汤子冯为破胡侯,勋为讨狄侯。

郅支单于死后,匈奴再无能力挑战汉朝,呼韩邪单于成为唯一单于,南匈奴彻底成为汉朝附庸。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昭君出塞故事)嫁给他,进一步巩固汉匈关系。郅支单于死后巩固了汉朝西域的统治,此战震慑了西域诸国,汉朝在西域的威望达到顶峰,为后来的 西域都护府 长期统治奠定基础。历史意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成为后世中国强盛时期对外政策的象征。陈汤的 “矫诏” 行为虽受争议,但其战略眼光和果敢行动被后世称颂


历史遗迹

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附近)

位置: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 塔拉兹市(Taraz) 附近(古称“郅支城”或“郅支单于城”)。背景:郅支单于西迁后在此筑城,陈汤率汉军远征攻破此城,斩杀郅支单于。现代考古发现该地区有 古代堡垒遗址,可能为郅支城残迹,但尚未完全确认。现状:塔拉兹是哈萨克斯坦历史名城,有古代丝绸之路遗址,但郅支城具体位置仍需进一步考古研究。

 新疆伊犁河谷(乌孙故地)

背景:郅支单于西迁前曾占据伊犁河流域(乌孙故地),与汉朝争夺西域控制权。相关遗迹:昭苏县乌孙古墓群(可能与匈奴活动有关)。新疆博物馆(藏有汉代西域文物,如汉简、兵器等)。

安汉长安城遗址(陕西西安)

陈汤的奏疏送至长安,汉元帝在此决定对郅支单于采取行动。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汉朝政治中心,陈汤可能在此受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汉代石刻,如《石门颂》等,体现汉朝武功)碑林是去西安必去看的地方之一。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

背景:汉代西域重要驿站,出土汉简记载了汉朝与西域的军事外交活动。

相关文物:悬泉汉简中有关于 西域都护府、匈奴动向 的记录,可能间接涉及陈汤事迹。此处遗址在瓜州-敦煌间。

新疆库车(龟兹故地)

背景:汉朝西域都护府曾设于此,陈汤的军事行动与西域都护府密切相关。现存遗迹:克孜尔尕哈烽燧(汉代军事设施,见证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新疆军区历史馆

(乌鲁木齐)介绍汉代以来西域军事史,包括陈汤远征。

 影视与文学作品

电视剧《汉武大帝》《昭君出塞》:提及汉匈战争,部分涉及陈汤事迹。

书籍《西域探险记》《丝绸之路》:介绍汉代西域历史,包括陈汤灭郅支。

遗迹表参考
类型 地点 关联内容
历史战场 哈萨克斯坦塔拉兹 郅支城遗址(待考证)
汉代都城 西安汉长安城 陈汤奏疏上呈地
西域遗迹 新疆伊犁、库车 乌孙、匈奴活动区
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西安碑林 汉代文物、石刻
文化象征 网络、影视剧 “虽远必诛”名句传播

在历史中,我们华夏开开拓者还有许多,在西域的历史中除了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班超36人平定西域、也有王玄策1人灭一国,也有抬棺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有各个时代为华夏开拓和经营,为了保护国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不同华夏人。无论来自那个时代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神圣不受侵犯,我们都应当铭记,继尔承续。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来源于班固《汉书·匈奴传》的记载: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时,汉朝颁布的诏书内容: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王昭君)为阏氏。

‘ 南匈奴单于稽侯狦(呼韩邪) ,北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朕甚嘉之。……

‘ 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

‘ 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

‘ 今单于上书愿保塞, 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 有犯塞,辄以状闻;有降者,不得受。

 朕之天下,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终。’”被后世概括为“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用以形容汉朝疆域的辽阔和“天下一统”的观念。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