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新疆富蕴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在得到国家独立工矿区转型政策支持情况下,2013年元月,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根据(新政办函【2012】247号)要求,成立了新疆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公司)。负责开发国家矿山公园的工业旅游项目,重点利用功勋矿三号脉、地质陈列馆、地下深水电站、八七选厂为代表的工矿业、地质遗存资源,以及承载的“可可托海精神”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将其打造成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打造出有独具特色、创新思维的国家矿山公园新景区。相继进行了三号脉尾矿、地质灾害治理,老桥、停车场、观景台、景区道路、游客接待基础设施、地质陈列馆布展、宾馆、公共服务设施、景区绿化、登山栈道等工程建设。
2013年3月,可可托海三号矿脉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矿山公园。
2016年11月,可可托海三号矿脉被自治区旅游局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级景区。
2017年5月,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第35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2018年8月,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地质公园被自治区旅游局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A级景区。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北京市751园区等53家单位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公告》,该《公告》将新疆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列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可可托海三号脉露天开采矿坑、阿依果孜矿硐及采运设备、87-66选矿厂厂房主体及相关设备、水电站厂房、海子口大坝、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机械厂厂房及设备、木桁架老桥、地质陈列馆馆藏地质标本、展品以及其他俄式老建筑等珍贵工业遗迹被列入工信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位于阿尔泰地区富蕴县西北部可可托海镇,于2018年8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以享誉世界的“三号矿脉”的独特的地质构成、丰富的矿物赋存、壮观的开采遗迹、完美的开采技术、种类多样的矿石标本,别具风情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以及在对三号矿脉的开采过程中,可可托海老一辈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传承形成的可可托海精神,伴随共和国成长历史轨迹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时期珍贵的图文资料,为新中国在航空航天、两弹一星事业提供原材料,承担苏联债务百分之四十的历史功绩,具有厚重文化底蕴被国家领导人赞誉为“北疆明珠”的可可托海镇,来开展特色景观观光、地质教学、科学考查、科普教育、特色工业及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的风景游览区。
1.三号矿脉
位于可可托海镇额尔齐斯河南岸的三号矿脉及周边区域,地理位置为东经88°50′,北纬47°20′,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冬寒夏凉,素有“中国寒极”之称。“三号矿脉”矿体像一顶实心草帽,矿物丰富,深200余米,南北宽400米,东西长500米,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三号矿脉资源丰富,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拥有地球上已知140多种矿物中的86种,铯、锂、钽铌等稀有金属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六、九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且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三号矿脉出产的稀有金属矿石为我国偿还欠前苏联外债和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做出的重要贡献更是让三号矿脉享誉世界。老一辈可可托海人发扬的“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和可可托海功勋矿史使之当之无愧成为典型的工业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阿依果孜矿洞
阿依果孜矿洞于1949年被当地矿工阿依果斯•沙里木发现。阿依果斯•沙里木原籍苏联,塔塔尔族,1949年5月,阿依果斯•沙里木在三号矿脉上方山顶的碉堡处(电视台附近)休息时发现碉堡底下有绿柱石,并发现有一条白色矿脉延伸至三号矿脉(岩钟部分)南面的一座山丘。阿依果斯•沙里木遂带领当地民工(当时民工大部分为可可托海当地牧民)进行小型人工开采。矿洞内主要含绿柱石、铌-钽(锰)矿及锂辉石、云母、石英石等有用的矿物。之后,这个新发现的矿脉便以发现者“阿依果斯•沙里木”的名字命名为阿依果孜(音译名,也称阿依果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苏金属公司阿山矿管处在阿依果孜矿脉进行地质勘探和采矿工作,一直到1957年,阿依果孜矿洞进行坑探,1958-1959年进行钻探。到1964、1965年,三号矿脉逐步转入露天采矿,阿依果孜矿脉及其它矿脉才停止开采。
1971年4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联合试验,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艇上反应堆装填核燃料。国防科工委通过相关部关向可可托海矿务局要求调运8吨钽铌矿石,矿务局接到指令后立即做出动员,开展了03号大会战,对阿依果孜矿洞进行了复采,完成了8吨钽铌矿石。当时为了我国国防事业的需要,可可托海各族职工识大局、讲奉献,吃、住在矿洞,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于的神圣使命,再一次为新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做出的重大贡献。1974年完全关闭。
3.地质陈列馆
始建于1956年(原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可可托海矿务局职工俱乐部)。1959年10月1日作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项目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建筑坐北朝南,面向三号矿脉,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也是可可托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是集电影、放影、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2007年,这座俄式建筑改建为地质陈列馆,成为新疆及全国首家以稀有金属矿物为主要标本的博物馆。2016年,地质陈列馆再次进行了升级改造,2017年7月1日对外开放。
该馆充分利用三号矿脉所开采出的、较有突出特点的大量珍贵矿物标本为主。馆藏地质标本及展品400余件,矿种多达94种,内容涵盖企业文化发展史、矿物精品等。其中世界级矿物两种,国家级矿种三种,世界上唯一一块“额尔齐斯石”也珍藏于馆中。
4.老木桥
50年代,额尔齐斯河上横着的5座由前苏联设计并参与建造的木桥,经过岁月的流逝,有的桥面和桥身都因破败不堪无法通行而被拆除后重新修建,目前尚保留原有风格的苏式木桥只剩下通往三号脉景区的两座苏式老木桥。
这两座苏式木桥采用的是前苏联豪式木桁架桥梁设计方案。南桥20米跨径,长55米;北桥15米跨径,长45米。木桥设计精美,圆木巧妙地重叠、搭建在一起,桥身是用条钢及螺栓固定方木拼装而成,桥面为厚木板铺设,用料均为当地优质落叶松。该桥段由两座50米左右的桥梁构成,设计承重为汽8拖30吨,完全可满足当时运输的需求。
经过50多年的高强度使用和风雨侵蚀,两座桥的木架构都已经严重变形、朽蚀,二桥尤为严重,部分桥段已经濒临垮塌,已属危桥。由于该桥曾经是联系可可托海南北的唯一桥梁,对可可托海有着象征性的标识,意义重大,其结构的独特在我国已不多见,重要的是混凝土桥墩依然完好,且已经列入了自治区的文物进行保护。
2013年8月,新疆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本着保护历史文物和矿业发展遗迹的宗旨对两座老木桥以修旧如旧原则,依照原设计图纸进行修葺。
多少年来,这两座老木桥默默偎依在三号矿脉旁,静静地聆听着额尔齐斯河的奔腾欢歌,承载着不计其数的车辙碾踏和过往行人的脚步,不离不弃地陪伴着可可托海人走过无数个春秋往事。如果说三号脉是功勋矿的话,那么这座老木桥当之无愧就是一座功勋桥,不仅承载着可可托海闪光的历史,还承载着可可托海人深厚的情感。
5.苏式建筑群
50年代初,中国和前苏联为了开发铍资源,建起了可可托海第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苏式楼房,住的都是苏联专家和全国各地调来的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大学生,但当时这第一座苏式楼房因太小已被拆除,后来又陆续建了许多楼房,延续着苏联的建筑模式,逐步成为可可脱海建筑的主色调。
到1955年苏方陆续撤离,1959年年底撤离完时已基本形成一个矿山集镇,遗留下俄式楼房和俄式平房共40多栋。
目前遗存的俄式平房上还可以看到标有“1953”字样及榔头、锤子的标志。
6.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
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距镇区18公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勘探,到全部的机组投入使用历时20余年,时至今日仍在发电,最初可可托海所有用电均来自于这座水电站。水电站建在地下136米,下面还有三层机组和厂房,将近200米。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到完工,均由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完成,是国内第一座地下深水电站。
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因施工年代特殊,工程难度巨大,建设过程异常艰辛,被誉为我国水电史上的奇迹。它是可可托海第一代创业者们凭着愚公移山、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克服重重难关,排除万难,用血肉之躯在坚硬的岩石上“掏”出来的水电站。
7.87选矿厂
根据1959年的中央88号文件,代号为“88—59”的可可托海第一座机械化试验选矿厂于1959年开工建设,从此可可托海告别手选矿石的历史,正式从落后的手选向先进的机选时代迈进。随着“三号矿脉”进入露天开采阶段以来,开采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尾矿堆集在“三号矿脉”的周围,而“88-59”小型选矿厂已经无法满足可可托海的选矿要求,可可托海的选矿事业需要扩大规模。1966年,冶金部以88号文件下达建设日处理量750吨选矿厂的任务,于是,1967年,代号“87-66”的选矿厂开工建设,1975年正式完工投产,是我国当时最大的选矿厂,很多工艺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当时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是酸法浮选工艺,但该工艺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大,而且选矿药剂“油酸”价格昂贵。通过一大批技术人员对选矿工艺的不断改进,利用可可托海地处偏远,水质优良的特点,在药剂上以廉价的氢氧化钠、碳酸钙和氧化石蜡皂,替代价格昂贵的油酸,改用碱法浮选,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使我国在花岗伟晶岩类型矿石的锂、铍、鉭铌的综合回收选矿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日臻完善,独具中国特点的碱法浮选工艺选矿流程,促使我国的选矿工艺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