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一面”现象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时间:2025-04-02    浏览:45 次     来源:一诺农旅规划

—— 四大创新方向、规划重点与突破点!


随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现实中,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未挖掘到原真文化,仅仅将乡村文化表象放大、复制,使塑造出来的乡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陷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

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应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正确认知每个乡村的在地文化属性,以文化为基底,并进行系统的策规放大,才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一、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方向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旅产业的消费客群、消费需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乡村旅游,要适应时代特色,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机遇,实现创新发展。

1.绿色体育与户外休闲

利用乡村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如山地自行车、骑马、攀岩、滑雪、露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游客对新鲜体验的需求,还能充分发挥乡村在土地成本和生态环境上的优势。

2.亲子休闲娱乐

在乡村打造亲子牧场、萌宠乐园、郊野游乐园等亲子休闲娱乐产品,以缓解城市中亲子休闲娱乐场所节假日人满为患的供需矛盾。同时,这些产品也能为乡村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

3.夜游经济与城市化融合

在适宜推进城市化的农村社区发展小吃街、电影院、虚拟现实体验馆、文化演出等夜游经济,以满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当地农村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这不仅能促进乡村旅游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还能缓解乡村旅游的季节性问题。

4.科教旅游与融合发展

将乡村旅游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积极在乡村地区发展科教旅游。通过观星旅游、生态知识科普旅游、美食技艺研学旅游、乡土艺术研学旅游等科教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方向

乡村旅游规划是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不仅要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向,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向,也要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1.规划乡村意境

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规划乡村意境。乡村意境规划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草原牧歌、蓝色海湾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

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乡村旅游规划应保持乡村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规划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劳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乡村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2.反映传统与现代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乡村观光和休闲乡村。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乡村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

3.营造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4.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目标人群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最惬意的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与生产,感受“乡村农夫”“乡村牧民”“乡村渔夫”生活。

5.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等;交通便利化,开通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


三、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要点分析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应势发展,构建特色乡村旅游业。乡村在社会关系上,混合着乡村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可以开发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乡村位于城市的周边,拥有山水、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特点的山水旅游村、滑雪旅游村、温泉旅游村、海滨旅游村;乡村往往处在大中城市的往来地带,在提供过境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的发展中,形成度假旅游村。

2.乡村旅游规划解决的问题

一是规划范围界线的划分,规划范围界线划分宜结合村行政区划、山脉、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二是濒临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乡村的旅游交通,要为旅客开拓自然景观视域,改善进入自然景点的通道,研究利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

三是历史文化乡村保护,在历史文化乡村,旅游规划保护的历史遗存总体特征和文化风情,不是只对单独的建筑物进行保护,应通过相互调整,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村庄总体规划或城镇总体规划的整体之中。

3.乡村旅游规划的内容

一般包括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确定旅游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规划;确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因素,客源市场分析一般应重要考虑过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乡村资金及其他要素的综合平衡。乡村旅游规划的图纸一般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区位图、旅游发展规划图、旅游道路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等。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点

1.资源利用与市场化运作

创新资源利用:释放乡村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潜力,将其转化为资本,吸引企业资金进入乡村。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创新,探索资源利用的新模式。

市场化道路: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政府应避免大包大揽,而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2.产业扶贫与人才战略

产业扶贫:实施产业扶贫,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这要求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发展大项目,避免资金分散和效果不佳。

人才下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设立双创基地,将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解决城市拥堵和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3.本土材料与规划设计

用活本土材料:利用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避免城市化的照搬照抄,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

创新规划设计: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

4.整村开发与运营模式

整村开发:采用整村开发的运营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集体经济和外来资本为投资开发主体。通过前期规划策划、掌控开发节奏、招商引资等步骤,形成系统的发展构架。

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等。通过发展创意农业、田园乐园等,提高土地的附加值。

5.产品开发与康养旅居

产品开发: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同时,开发体育旅游、户外休闲等新型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康养旅居: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发展康养旅居产业。通过提供适宜的居住和娱乐设施,吸引游客长期居住和度假。

6.金融支持与品牌营销

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品牌营销:加强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将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等纳入城市品牌营销体系。通过政府打捆推介、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