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边塞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出兵伊犁
同治十二年九月(1873年)左宗棠督率各部成功攻克肃州(今酒泉市肃州区),当初向第一次面见慈禧时定下的为期5年的的约定也到期,陕、甘回民起义被平定。此时,解决新疆危机,成为了清廷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二日,清廷下旨授景廉(满人,正黄旗)为钦差大臣、金顺(满人,镶蓝旗)为帮办大臣,办理新疆军务。这表明,此时的清廷,有意以景廉、金顺为出关主将。而此时新疆是面临怎样的水深火热呢?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各种矛盾的持续激化,受到中原地区太平军、捻军的深刻影响,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库车农民起义,揭开了新疆各地起义的序幕。随着而来的是,奇台(今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巴里坤、伊犁、塔城等地均有起义发生。到同治三年底,南疆全部及北疆之乌鲁木齐、伊犁一带,只有惠远城、惠宁城、喀什葛尔、英吉沙汉城等有清军困守。到同治四年,除哈密、巴里坤等有限几个城池外,清廷基本失去了对新疆的有效控制。新疆出现了以当地宗教头目和封建地主为首的五大地方割据政权。
几乎在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同时,沙皇俄国为了把中亚弄到自己手里,开始在新疆伊犁一带积极活动,名义上是帮助中国守卫,事实上已经造成割占,使得新疆危机进一步恶化。如果继续听之任之,不但新疆可能从此脱离中国版图,而且沙俄与英国极有可能以新疆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作为跳板,建立据点,威胁中国北部数省安全。
02 东南沿海危机:日本入侵台湾
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1874年),三千余日军从台湾南部登陆,入侵台湾。直到20多天后,大清国总理衙门才获悉日军已经登陆台湾的消息。于是向朝廷申请授予沈葆桢就近处理台案的专权,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同时明确授权沈葆桢可以节制调度福建驻军以及申请调动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蒸汽动力军舰。日本鉴于沈葆桢部署兵力已经造成侵台阻碍,综合权衡之下,判定自己现在还没有侵占台湾的实力,于是暂时放弃武力侵台,改为向大清国索赔的方针。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总理衙门代表大清国于同年的九月二十二日与日本签订《台事专约》,赔款50万两,承认日本的“保民之举”。之后,日军撤出台湾。左宗棠忙着西北收复失地,李鸿章忙着签订条约,卖国拿回扣。小日本才3000人登陆,明明战胜了他们,却在李鸿章建议下签订条约,息事宁人。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沿海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总理衙门于九月二十日上《加强海防折》提出从: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个方面加强海防。清廷于同日下旨,要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兼署江苏巡抚李宗羲、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沈葆桢、陕甘总督左宗棠等17人详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逐一解决办法,限于一月内覆奏。【提出海防与塞防的讨论】当时的车马都非常慢,朝廷六百里加急单程到西北左宗棠大营时间为14天左右,所以此时收到朝廷送来的奏折抄件后,左宗棠并没有着急回复上奏。由此出现了如何对待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所谓海防,指的是东南沿海各地的防务;所谓塞防,指的是指当时正被阿古柏、沙俄等古据的新疆防务。
03 李鸿章海防派观点:放弃新疆166万平方公里
历时近半年的海防与塞防争论,大致分前后两个阶段:光绪元年三月之前,各督抚所上折片计54件;此后是王公大臣和六部九卿等的折片有20多件。由此形成海防派、塞防派和海防塞防兼顾派。“海防派”的代表人物: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议海防虚备,急需筹备,而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海防派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海防。以目前的国力,不足以顾全西域,朝廷宜撤兵回关内,严守边界,将停撤的军饷,全部用来充实东南海防。持相同主张者有:两江总督李宗羲、湖广总督李瀚章、浙江巡抚杨昌浚、福建巡抚王凯泰、江西巡抚刘坤一、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沈葆桢。海防派的论据大致有五个方面:
历史总是为留下证据: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主张放弃西北、专注东南,也就是放弃塞防、专注海防。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衰弱,财政极度紧张,必须将国防危机作全面通盘考虑,再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第二,自大清立国以来,新疆是个让国家年年大把烧钱,却始终看不到任何收益的无用之地,这是个吸金器、无底洞,只见投入,没有产出,从经济回报的角度看并不值得。第三,新疆地缘位置特殊,为沙俄、英国和奥斯曼所觊觎,即使收回来,将来也守不住;第四,本朝重臣曾国藩在世时也主张放弃新疆,不只是我李鸿章一个人这么认为。坑老师第一人此刻出现。第五,假如没有新疆,中国将会怎样并不会伤到国家元气。打个比方说,中国割舍新疆,就像得了一场小感冒;但海防一旦失守,就如患了心脏病。作为淮军统帅、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国防论断”足以震慑一班朝堂之内的文官。
04 塞防派王文韶:国防危机,皆因边塞陆防而起
“塞防派”的代表人物是湖南巡抚王文韶。持相同主张者有:江苏巡抚吴元炳、漕运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桢。塞防派认为:中国国防危机,皆因边塞陆防而起。只有塞防是真问题,海防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应将全部兵力用来西征,只要解除西北边患,东南海防自然稳固。塞防论者大致提出五点论据:
令“海防派和塞防派”颇感意外的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当即表态。因为她在等一个人的奏折,那就是远在西北的左宗棠。而此时朝廷中讨论正酣时,同治帝驾崩了。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在养心殿东暖阁病逝,年仅19岁。这位年轻的皇帝,才亲政不过1年多,连子嗣也没有留下。自6岁即位,在位仅仅13年,还未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05 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哈密左公文化苑。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宣传推广中心
左宗棠,擅长军事战略,善于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且能站到全局高度审视具体问题,删繁就简,一眼洞悉关键,条分缕析,方案明白如画。收复新疆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它首先是个政治问题,它的政治意义甚至大于军事意义。作为政治家的左宗棠看清了这点,所以,置身这场鼎沸的争论场之中,他一开始别开生面,既不赞成片面“海防”,也不赞成片面“塞防”。左宗棠于光绪元年三月初七日(4月12日),他上了《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主张说:“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就是说,国防不分轻重,海防与塞防同等重要,海塞应该同时设防。左宗棠之所以一出面就调和双方,提出“海塞并重”,他本人其实也明白,这只是一个凝聚一时人心的政治口号而已。李鸿章说得很实在,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单重一防都会感到吃力,绝无实力“海塞并防”。左宗棠的真实用意,是“先急塞防,再急海防”。但话不能直接这么说,说出来争议更大,被人家抓住话柄,事情就黄了。他得用“海塞并重”的政治口号先团结人,最大限度地缓冲两派矛盾,在朝廷内部先迅速求取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只要先达成共识,再运用先后次序,解决这一口号的逻辑漏洞,让“海塞并重”实至名归,才能如愿达到既平息舆论,又保卫国疆的目的。这是左宗棠一贯的“以术运经”策略。在原则性与灵活性发生矛盾时,他可不是照着书本办事的书呆子。在给慈禧的奏折里,左宗棠开门见山,用沙盘推演的方式,跟慈禧太后作出这样一个假定:如果放弃新疆,中国将会怎样?情况出人意料地严重:新疆一旦丢掉,蒙古将岌岌可危;不但陕西、甘肃、山西完全有可能丢失,即使直隶一带,也将成为中国军队的前敌指挥部;中国丢掉的,将绝对不止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而是有可能沦丧掉一半以上的国土,中国很可能重演不足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南宋小朝廷的故事。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土沦丧、朝廷苟安,这已经是最坏的后果了,出兵新疆,最坏也不可能坏到这种程度。这是促使慈禧横下心来,最终拍板,决心不惜举全国财力支持左宗棠出兵新疆的最为关键的原因。进军新疆,慈禧是答应了,也同意了,可是无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