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文旅 2025.10.29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作为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 的纲领性文件,其对民生根基与发展动能的部署尤为关键。本文以文件原文为依据,聚焦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城乡协调、新质生产力与消费等几大领域,梳理相关战略部署要点并做原文标注,为理解规划方向、把握实践重点提供参考。
一、文化旅游 —— 以“文”塑魂,以“旅”赋能
规划建议将文化繁荣与旅游发展深度绑定,既是“文化强国”与“旅游强国”建设的协同推进,也是“软实力提升”与“经济新增长点”的双重发力,核心部署包括:
1.文化事业筑基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 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公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同时通过“文化惠民”“体育强国”建设,让文化体育成果直接惠及全民,填补公共服务短板。
2.文旅融合破局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明确“数智化 + 文旅融合”双路径:既通过“高品质产品”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以“入境游便利化”链接国际市场,又借数智化转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拓宽文旅发展空间。
3.国际传播延伸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卫生健康、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新空间。
—— 将旅游纳入“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框架,以“文旅出海”为载体,让文化传播与产业合作同步推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乡村振兴 —— 从“宜居”到“宜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规划建议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为定位,将乡村振兴从“环境整治”升级为“系统振兴”,核心部署聚焦四大方向:
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含人居环境提质)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优化村镇布局,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协同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 延续“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从“单点整治”升级为“全域优化”,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等,打造“宜居 + 宜业”的乡村生活场景,而非仅停留在环境改善。
2.产业活力培育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 以“县域经济”为纽带,打破农业单一生产属性:通过“三产融合”(如农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让农民从“种养殖”延伸到“产业链增值”,从根本上破解“增收难”问题。
3.返贫底线坚守
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坚持精准帮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分层分类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 兼顾“兜底保障”与“内生动力”:既用制度守住返贫底线,又通过“开发式帮扶”(如产业帮扶、技能培训)让乡村具备自我发展能力,避免依赖政策 “输血”。
4.要素保障与经营优化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盘活用好闲置土地和房屋,分类保障乡村发展用地。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步推进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破解乡村发展“要素瓶颈”:通过人才、土地、集体经济等要素激活,搭配“土地延包”“适度规模经营”,让小农户能顺利融入现代农业体系,避免“被边缘化”。
三、城乡协调 —— 搭好“联动桥梁”,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
规划建议以“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为核心,通过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抓手,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区域发展互补,构建“大中小城市 + 乡村”的融合新格局:
1.区域协调补差距
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各展所长,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振兴发展。
—— 针对“东强西弱”“南北差距”问题,不搞“一刀切”:既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等“动力源”的引领作用,又用“差异化政策”扶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让区域发展“各展所长、互补共进”。
2.城市群协同发展
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跨区域联结型地区支撑带动作用。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
—— 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城市群联动让“创新链 + 产业链”跨区域整合,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协作,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又能让中小城市共享大城市的资源,强化区域整体竞争力。
3.新型城镇化提质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扎实推进边境城镇建设。
—— 聚焦“人的城镇化”:不再是“建城”而是“育人”,通过“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易、享服务难”问题;同时以“县城城镇化”承接乡村人口,避免超大特大城市“病”与小城镇“空心化”的两极分化。
4.公共服务促均等
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 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核心是让公共资源“跟着人走”,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新市民,都能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从“硬件融合”走向“软件公平”。
四、新质生产力与消费 —— 以“创新”激活动能,以“提质”释放内需
规划建议将“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消费升级”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文旅、乡村、城乡发展提供支撑:
1.消费提质升级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入境消费。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落实带薪错峰休假。
——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既通过“数智化”“新业态”(如文旅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供给,又用“带薪错峰休假”“入境消费拓展”释放消费潜力,为文旅、乡村产业(如乡村旅游)提供市场支撑。
2.新型产业培育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为其他领域提供“科技赋能”:比如新能源、低空经济可带动乡村旅游交通升级,新材料可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新兴产业集群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产业引擎”,避免传统产业路径依赖。
小结
规划建议对四大领域的部署呈现“底线思维 + 系统思维 + 创新思维”的三重逻辑:
文化旅游:以“文化传承 + 数智融合 + 国际传播”构建“软实力 + 硬经济”双轮驱动,既守文化根脉,又拓产业空间;
乡村振兴:以“人居提质 + 产业增收 + 要素保障 + 防返贫”实现“外在美 + 内在富 + 可持续”,从单点改善升级为系统振兴;
城乡协调:以“城市群联动 + 城镇化提质 + 服务均等”破解“不平衡 + 二元化”,让城乡从“割裂”走向“融合”;
新质生产力与消费:以“消费提质 + 科技创新”提供“需求牵引 + 动能支撑”,为其他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绿维文旅认为,此次规划部署既“守根基”又“谋突破”:
守牢民生底线:无论是农业农村的“防返贫”“粮食安全”(隐含于乡村振兴要素保障),还是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均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破解传统痛点:针对文旅“融合不深”、乡村“要素短缺”、城乡“行政壁垒”等老问题,提出“数智化转型”“要素双向流动”“城市群协同”等新路径,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强化协同联动:各领域并非孤立推进 —— 新质生产力为文旅、乡村提供科技支撑,消费升级为文旅、乡村产业提供市场,城乡协调为乡村振兴提供空间载体,形成“1+1>2”的战略合力。
总体而言,这些部署既立足当下解决实际问题(如农村改厕、转移人口服务),又着眼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谋篇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绘制了“有温度、有韧性、有活力”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