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行稳致远

时间:2025-10-31    浏览:41 次     来源:周佳佳

2025年10月27日  人民政协网 编辑:周佳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把全会描绘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广大全国政协委员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凝心聚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全会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十五五”期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广阔,要将文化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行稳致远。要以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供给,推动现代科技、文化创意和业态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对诗与远方美好生活的高水平需求。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推动入境旅游提质升级,持续扩大新时代文化旅游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整理与解读:

01十四五”发展回顾:文旅体产业现状与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文旅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融合进程不断加速,为“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已达32.85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文旅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发展质量来看,“十四五”期间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效应日益凸显。文化遗产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旅游演艺等新兴业态持续升温,文旅商体农融合发展已成为激发消费、带动就业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文旅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边界也在不断模糊,“赛事+旅游”模式逐渐成熟,体育赛事成为吸引跨地区游客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文旅体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

消费行为分散化:当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体验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传统的景区观光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

文旅融合深度不足:一些地区的文旅融合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故事讲述和体验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入境旅游仍面临宣传推广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国际对话能力不足等问题。支付便利性、签证通关等隐形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入境旅游的发展。

科技创新应用不充分:数字技术、智能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

从政策环境来看,“十四五”末期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促进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包括优化签证政策、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文旅新业态培育等。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已对47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政策拉动效应显著。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全国推广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境外游客旅行便利度,为“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02十五五”规划方向:文旅体产业的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会议传达的精神,“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文旅体产业的发展将聚焦于“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诗与远方”的美好向往。

2.1 强化支柱产业地位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未来五年要将文化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产业贡献度提升:通过扩大文旅消费市场规模、提高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文旅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强化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就业岗位创造:文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文旅产业与就业政策的协同,充分发挥其“就业海绵”功能。

幸福产业定位:突出文旅产业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高水平需求。

2.2 深化文旅融合机制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十五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规划强调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载体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传统技艺体验、非遗主题研学等业态,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与差异化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非遗主题旅游项目同比增长已超30%,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

文化标识体系建设: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通过文化遗产线路、历史文化体验区等载体,形成可感知、可理解的中华文化体验场景。

文化传播能力提升:通过旅游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2.3 科技赋能与业态创新

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将迎来科技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与文旅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

智慧文旅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发展智慧景区、云展览、数字博物馆等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

场景驱动型经济:根据行业研讨数据,2025年场景驱动型旅游项目投资占比已达45%,覆盖沉浸式演艺、主题街区、跨界联名等多元形态。“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场景创新,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旅游新生态。

业态跨界融合:积极开发旅游演艺、低空旅游、房车露营等新业态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层次。持续放大“音乐+”“演出+”的辐射带动力,深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改革,打造音乐节、演唱会、小剧场演出等年轻态演出场景。

2.4 构建现代文旅消费体系

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是“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蒋鹏举提出,应从“政策端、供给端、场景端、体验端”四个方面系统发力,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

政策端创新:优化公共假期调休政策、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文旅消费提供更多可支配时间;制定资源优先供给、资金补贴奖励等政策,统筹协调其他产业、社会资源与文旅业融合发展。

供给端优化: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市场主体跨界合作,共同打造“赛事之旅”“文博之旅”“乡村之旅”等特色新消费场景,提供多样化选择。

场景端构建:实现城市多元空间场景向文旅消费价值的深度转化,丰富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等体验场景,打造一批文商旅体“一站式”消费空间。

体验端提升:实施“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完善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快接快处、闭环管理”的投诉处理机制,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旅游便利性和舒适度。

03十五五”时期展望:文旅体产业的多维转型与路径探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五五”规划为文旅体产业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其变革路径将体现在产业定位、驱动力量、空间格局和国际竞争力等多个维度。这些变革不仅将重塑文旅体产业的内在结构,也将深刻影响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3.1 产业定位:从经济支柱再往幸福产业的延伸

“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的定位将实现重大转变,从单纯的经济部门向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这一转变意味着文旅体产业不再仅仅追求经济产出,而是更加注重其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成为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文旅体产业作为幸福产业的特性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生活品质提升:通过增加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旅游、文化体验和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龄友好服务:实施“全龄友好服务提升工程”,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点,提供适合儿童、青年、老年等各年龄段的文旅体产品和服务,消除年龄壁垒,实现全民友好。

文化福祉增进:通过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延时开放、文物单位创新利用等措施,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享受文化资源,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旅体产业与民生改善将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旅体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滋养;另一方面,民生改善又为文旅体发展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和更多政策支持,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3.2 驱动力量: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变革

“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的驱动力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转向创新引领和科技赋能。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智能科技将与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重塑产业生态。智慧景区建设将大幅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将创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打破时空限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改变了产品形态,也重构了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场景驱动创新:文旅体产业将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向场景体验转变,“场景驱动型旅游”成为重要趋势。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场景驱动型旅游项目投资占比已达45%。这种创新通过构建特定主题、叙事和互动方式的场景,如沉浸式演艺、主题街区、跨界联名等,创造情感共鸣和记忆点,从而提升游客黏性和消费意愿。

文化创意赋能:文化创意将成为文旅体产业价值提升的核心要素,通过创意设计和内容生产,实现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和价值倍增。非遗活化、文创产品开发、IP运营等模式将日益成熟,形成“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基础。面对行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十五五”期间将加强文旅体领域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创新人才。数据显示,2025年旅游规划领域青年从业者占比已提升至35%,成为创新实践的核心力量。通过政策支持与平台搭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旅游规划、IP开发等关键领域,将为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注入持续活力。

3.3 空间格局:从点线发展到全域协同的重构

“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加速重构,从传统的点线发展模式向全域协同、区域一体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行业壁垒,形成更加开放、联动的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跨区域文旅合作,共建文旅走廊和主题线路,实现资源整合、市场共享和品牌共建。如串联城市中轴线的非遗点位和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文化探访线路;结合地理特征,打造山水联动的水上游览线路等。

城乡融合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文旅发展将更加注重功能互补和特色发展。城市重点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文化创意空间,如北京规划建设的“夜京城十四景”;乡村则侧重休闲度假和生态文化旅游,形成城乡互促的双循环结构。

全域旅游深化: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为路径,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格局。通过产业联动,释放文旅体的乘数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这一重构过程中,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成为关键原则。各地将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主导模式和特色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生态资源丰富地区侧重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现代化大都市则着力打造城市旅游和商务旅游,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3.4 国际竞争力: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变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阶段,中国文旅体产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通过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提供支撑:

入境旅游提质升级:针对当前入境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十五五”期间将采取系统性措施,包括持续深化签证与通关改革,加快构建全域友好型支付与服务生态,完善离境退税全链条服务,提升政策落地效率。这些措施将显著提高境外游客的旅游便利度和满意度。

国际营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国家级旅游营销机构,打造多语种新媒体矩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同时,借力国际展会、体育赛事等平台,提升中国在全球旅游中的话语权,改变“故事宏大,但对话能力不足”的现状。

旅游外交功能发挥:推动“旅游外交”“旅游经贸”等深度融合,吸引外资参与文旅项目建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合作,共建跨境旅游线路,共享客源市场,形成双向互动的国际旅游合作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相辅相成的。全国政协委员戴斌强调,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推动入境旅游提质升级,持续扩大新时代文化旅游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文旅交流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既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3.5 挑战与应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

在展望“十五五”时期文旅体产业美好前景的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体制机制障碍: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制约了一体化发展进程。应对策略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破除制度壁垒,形成发展合力。

可持续发展压力: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等问题不容忽视。应对策略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文旅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机制,推广绿色旅游技术和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人才短缺瓶颈: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国际化进程。应对策略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文旅体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文旅体发展不平衡,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应对策略是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

04总结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旅体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文旅体产业将以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构建现代文旅体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文旅体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文旅体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