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演艺,不文旅:文旅的竞争赛道正在悄然转变

时间:2025-04-08    浏览:63 次     来源:王小利Thought


思维一变,市场一片。


  Hi,我是创策文旅。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和我聊到景区演艺的话题,其中有个少数民族的朋友说他们团队自己编导了一台夜宴演艺节目,把花絮发给我看了一下,灯光场景效果还是挺好看的,前期演出效果也不错。他告诉我说很多景区都想升级改造,找到他和他交流,可他觉得自己又不是行家,反倒觉得我的创意和想法更接地气,想邀请我去“指导”一下。

  其实他是谦虚了,我觉得他挺了不起的,首先他将原始景区创新突破,自己做出来一台演艺节目,就比没有演艺节目的景区更吸引人气一些,以后无非是优化升级,哪怕他做得还不那么完美,其他没有演艺节目的景区也想在他那里得到一些经验,其实很多景区都想做一台自己的演艺节目。

  由此可以看出,无演艺,不文旅,正在成为旅游景区行业发展共识,文旅的市场竞争也正在悄然转变赛道。从“看山是山”的传统景区到新兴文旅综合体,从音乐节到实景剧,从数字虚拟到国潮互动,演艺已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加分项,更成为提振消费场景、激活文化价值的核心引擎。2025年,这一趋势进一步深化,文旅竞争赛道已从单一景观展示转向以演艺为载体的多维体验升级,一场围绕沉浸感的产业变革正在构建文旅新生态。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1.7亿。文旅演艺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市场对“活态文化”的强烈需求,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渴望在互动中感受文化肌理,在参与中完成自我表达和精神共鸣。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25年文旅演艺市场开发有点像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市场潜力巨大,只不过与房地产不同的是,文旅演艺更需要思想、文化、创意和情绪叙事。

  一边是市场需求,一边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文旅演艺其实正处在市场的成长创作期,对很多景区而言,先要解决演艺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是好不好的问题,现在的市场有点象改革开发初期的旅游,去旅个游和现在去看一场文旅演艺都是一场比较拉风、时尚的事情,等观众看得多了,就有比较了,就有挑剔了。

  所以,在文旅演艺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的同时,其实也面临着危机,现在不少的文旅演艺,花了大量的资金,把灯光场景舞台搞得很豪华,而内容恰恰比较平淡,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或者有的直接用歌舞及行为艺术堆砌,现在的确热闹,是因为市场上文旅演艺产品不够多,处于卖方市场,观众没得更多选择,当市场上有更多好内容的文旅演艺产品供给时,观众就会分流。

  文旅演艺作为一个实景文艺作品,未来拼的也一定是作品质量,把作品打磨成观众喜欢的爆款,未来可能会有专业的机构评分来影响观众的观演抉择,就和电影电视剧的豆瓣评分类似,比如我的时间很有限,一定会选择豆瓣评分8分甚至9分以上的精品电影电视剧,这样的电影电视剧,很多都是跨越时代的,但真正能引起情感共鸣的,都没有构建宏大叙事,而是以时代中平凡的小人物为故事线索,让观众感受时代变迁、悲欢离合。

  或许文旅演艺可以借鉴这种叙事结构,也能做出8分以上的演艺佳品,只不过将屏幕演出变成了实景演艺,将在地历史文化故事转化为可参与的沉浸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以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共鸣强来增强对景区和城市的粘性。

  值得注意的事,尽管文旅演艺前景广阔,文旅演艺仍面临同质化、技术滥用、服务滞后等挑战。例如,部分景区盲目跟风沉浸式演出,却忽视内容深度,导致“形式大于内容”,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都在强调情绪价值,可我发现有些文旅演艺的情绪价值很“作”,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作死;还有微短剧与文旅结合虽热,但低质化、套路化倾向一眼也能看出来。  

  其实,“无演艺,不文旅”的背后,是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文化艺术主导的“体验消费”的深刻转型。做一台文旅演艺容易,但要真正做好,做成能够长期流传持续盈利的文化精品不容易,考验编导的艺术审美和整体策划能力,对整个文旅行业来说,演艺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重构空间、激活文化、连接情感的核心载体。在这场赛道升维的竞争中,谁能以演艺为支点撬动全域价值,谁就能在文旅新纪元中占据先机。

  未来,文旅演艺会成为串联文旅产业链的坚实纽带。很多人奔赴一座城就是为了看一场文旅演艺,哪怕是在一个边陲小镇,只要作品足够优秀,都不会阻挡人们千里迢迢观看的脚步。

  未来你还会看到更多的演艺+内容,如演艺+体育,马拉松赛事结合民俗表演、热气球灯光秀,拓展了文旅消费场景;如演艺+疗愈,康养度假区引入禅修剧场、疗愈音乐会,将健康管理与文化体验结合,以多业态协同发展,推动文旅从“景区经济”向“全域经济”跃升。

  总之,无演艺,不文旅,文旅的竞争赛道正在悄然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竞争转型,你准备好了吗?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