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丝绸之路上来的小麦

时间:2025-05-16    浏览:20 次     来源:

  先丝路文物小麦,原产西亚和北非,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由伊拉克等地传入中国,且在此广袤的国土上一直种植起来,延绵不绝,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了。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的东灰山遗址、新疆吉木乃县阔依塔斯村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的炭化小麦粒皆直接地证明了小麦来华的初始年代。并且,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岀土的彩陶器上的麦株、麦穗、麦粒之图绘也是其佐证。随之,夏商周时期的考古资料及之后的文献资料,又证明了小麦在中国种植的不间断之连续性。

  出生在地中海的小麦,初来中国时,不适应这里的地理气候,发育不良,产量较低。特别是刚刚落脚的北方,常有春旱之虞,加之水利条往往达不到要求,从而限制了小麦的生存空间。商、周之时,虽然不少地方岀现小麦,但只是零星栽培。只有中原地带和齐鲁平原称得上是小麦的立身之地,或称新建的家园。所以,西周《诗经.魏风.硕鼠》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之语。魏风反映的魏国位于豫中豫北至晋南之域,多为沃土。齐国、鲁国也为植麦之区,曾有战争双方争夺小麦之事发生。在这里,小麦为常见之物,一旦有谁分不清麦子与豆子,便被传为笑话。

  起初,人们对小麦的食用方法甚为粗简,就是直接蒸食或煮食,即所谓的“粒食”,用它做成的饭食比较粗糙,不易产生食欲,从而限制了其栽培面积的增长。直到汉代发明石磨以后,小麦被加工成面粉,食用手段得到改进,小麦食品走向精细化,花样变多。从此以后,小麦才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喜欢的食物,也因之而促进了小麦的推广,种植范围不断发展起来。

  我们的古人发明和掌握加工小麦面粉以后,便开始制作白面条以供餐。并制作蒸馒头、蒸饼等精细面食。根据《周礼.天官.醢人》的说法,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掌握了酒酏发面的技术。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白饼法》都有类似的记载。并且,民间还逐渐有了用老面发酵麦面粉的习惯。我们的先民利用面粉发酵技术,制作蒸馍、蒸饼和小点心。因之,汉代之后小麦面食品种不断地多了起来。唐朝人不仅吃白面条、白面皮饺子,而且还食用各种面饼、面点包括月饼。宋元以后至明清,麦面食品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早期,中国的小麦主要是在黄河流域播种,为春种夏收作物,就是现在讲的春小麦。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下种,7月中下旬收获。到东周的春秋时期,才出现了冬小麦,其播种时间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时间为第2年的5月底至6月中下旬。那时,由于气候的原因,冬小麦的种植范围仅限于魏、郑、陈等中原国家,秦国和齐国、鲁国只能种植春小麦。这种现象持续两千多年,一直没有改变。至今,秦岭至淮河一线,仍旧是二者的分界线,以北只种春小麦,以南可种冬小麦。冬小麦也称“宿麦”,普及较慢,如关中地区,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大儒董仲舒的倡议下,种起了冬小麦。冬小麦成熟于芒种时节,正值种植粟谷之时。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说的就是收割冬小麦之情形。

  经过长期的演进,小麦自身的品质被不断开发,其食用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使得它在大田作物领域的优势越来越大。到唐代中期,民间百姓较多地有了种植小麦的热情。如此态势持续很久,热度不减。继而到了宋朝,小麦种植达到了蔓延的程度。不仅是黄河流域普遍栽植,而且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湖广皖赣等地也大量种植起来,产值产量增多。甚至先前被认为不适合种麦的华南地区也在宋仁宗时出现了大片大片的麦田,即那时的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并且还获得了丰收。实践证明,小麦在中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有广阔的生存天地。这样,曾经卑微低调的小麦、长期受到稻、粟笼罩和压抑的小麦,终于扬眉吐气,华丽转身,成功走上华人主粮的舞台。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