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复新疆的大致经过
光绪元年(1875年),当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时,新疆已几乎全境沦陷于阿古柏之手,"新疆全境,自北路迪化、绥来失守后,南路八城相继沦陷,仅存巴里坤、哈密数城"。面对如此危局,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写道:"臣虽衰庸,敢不勉旃。但能于事有济,虽蹈艰险,亦所不容。"
左宗棠的用兵方略可谓步步为营。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在《奏报新疆军务情形折》中详细阐述:"宜先剿北路,而南路贼势自孤。进兵宜缓,先筹转运;临阵宜急,务保万全。"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体现了他对西域特殊地理条件的深刻认识。
在具体作战中,左宗棠特别注重民心向背。他在给部将刘锦棠的指示中强调:"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凡遇回民,务须开导晓谕,使其知朝廷德意。"这种区别对待叛乱首领与普通民众的政策,为收复新疆赢得了广泛支持。
经过三年苦战,清军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等重要城池,最终于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攻克喀什噶尔,彻底平定阿古柏叛乱。左宗棠在报捷奏折中写道:"西陲大局,自此底定。此皆仰赖皇上威福,将士用命。"
二、收复新疆的艰难
在当时的局势下,收复新疆之路,可谓困难重重。
1、大势上,当时清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外部,西方诸国强敌环伺,欲叩国门,掠土地,行通商,攫取利益;内部,先后经历太平军、捻军动乱,长江沿线如哥老会一类民间社团势力不断发展,西北陕甘回乱,举国上下一片乱局。
2、新疆地区之时局
北疆伊犁被俄毛借口代清廷镇压叛乱而占据,南疆由阿古柏占据自立为国,陕甘回乱残余势力西窜入新疆,地方政府无能且腐败,军队松弛毫无战斗力或直接与叛乱势力沆瀣一气,民间汉、回矛盾重重,到处起激变。
3、新疆之自然条件
新疆地域自古幅员辽阔,但当时条件下,可以想象道路之间距,新疆腹地被大片沙漠阻隔,行军及粮饷运输极为困难;气候上冬季气候早寒且严厉,当时条件之下粮产不丰。
4、清廷内部的主弃主战之争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弃派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卭,已为不值。"他们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
面对主弃论调,左宗棠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针锋相对地指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他进一步强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清廷决策者在主弃言论影响下,就是否应该派兵收复新疆这一度游移不定,反复庙议,左宗棠反复陈明新疆的全盘问题,力争举兵收复,最终清廷决策者做出来收复决策。
5、英、俄之干预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先后攻下天山南路的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1867年,阿古柏自立为王,建立“洪福汗国”。
1872年阿古柏迫于俄毛淫威,于1872年与其签订条约,第一条即为俄承认阿古柏为回疆领袖。
阿古柏所占南疆与英国所占印度接壤,欲扶持阿古柏,争取新疆,扩张其势力。1873年,签订通商条约十二条,第一条即为,英国承认阿古柏为喀什葛尔及叶尔羌之爱弥儿。
在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时局治下,西方列强的态度和舆论,也会直接影响到清廷的决策。
6、筹饷之难
根据秦翰才先生的考证和表述:西征军每年需饷约八百余万两,西北之地不比江南之富庶,甘肃、新疆饷事,向需外省协济,每年四百数十万两。甘肃田赋,原仅年征四十余万两,乱后更减至二十七万两;陕西教甘肃稍好,向恃本身钱粮,然乱后亦锐减,不能自足。自太平军兴起,各省亦自顾不暇,或常欠解,或竟停解,实收仅及半数。陕西、甘肃、新疆饷银缺口巨大。
左宗棠在给友人的信中感叹:"饷源已涸,而将士待哺嗷嗷,午夜彷徨,罔知所措。"为解燃眉之急,他不得不奏请借外债。在《请借洋款折》中,他详细陈述:"各军饷项,积欠已久。无饷则兵不能战,无食则民不能生。不得已而议借洋款,实出于万不得已。"
左宗棠西征拒接外债童工一千二百九十五万两。当时朝野对左宗棠举债西征,颇多指摘与诟病。
7、粮运之艰
左宗棠在《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中详细描述了运粮之难:"自凉州至巴里坤,计程三十余站,三千余里。每石粮运价,需银十余两乃至二十余两。"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创造性地采取"分途采运、节节转输"之法,并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大兴屯田。他在奏折中报告:"现在哈密、巴里坤等处屯田,岁可获粮数千石,于军食不无小补。"
此外,自然环境的恶劣也给行军作战带来巨大困难。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塞外苦寒,夏日炎暑,冬日严寒,将士颇以为苦。然为国效力,亦分所当为。"
如此重重困难,如无坚韧之心志,刚强之品格,硬汉之精神,恐怕难以成功。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言:"事关国家根本,虽万难不能避,虽万险不能辞。"为表势必收复新疆的决心,他为自己做好棺木,命士兵抬之随军西征,决意随时战死。
当时美国人Arthur Henderdon Smith在《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书中举新疆战役证明中国人忍耐之特性:"新疆抵触西陲,广漠万里,劳师远行,当时谁都以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左氏为军需期间,曾向中外商人移借大量款项。......五六年之内(实际四年)把整个新疆平定了。左氏这件功绩,在近代各国的历史里,是最可以惊人的一例。而成功的秘诀,还是在能忍耐这一点上......"
三、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
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不仅在当时是明智之举,对后世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左宗棠在奏折中的预见完全正确:"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虑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历史证明,保住新疆就等于保住了西北屏障,维护了国家的战略纵深。
其次,在经济开发方面,左宗棠在收复过程中就注重长远建设。他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在《新疆屯垦章程》中规定:"兵屯、民屯相辅而行,务使地无遗利,人无遗力。"他还推广蚕桑业,引进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团结方面,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他在《安抚回民告示》中明确表示:"汉回皆朝廷赤子,本无二视。但分良莠,不分汉回。"这种政策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
最重要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后世保住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在晚年回顾此事时说:"西事艰险,为古今用兵所未有。然不敢避难就易,致负朝廷。"这种担当精神,至今仍令人感佩。
因此,面对朝廷内部的反对声浪,他据理力争;面对粮饷短缺的困境,他排除万难想方设法;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身先士卒;面对朝臣的非议与指摘,他不予理会;始终聚焦于那个终极目标:收复新疆。他所展现出的坚韧、决心、隐忍、与坚持,令人动容。
重读这一部分内容,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排除杂念,死磕到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