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叶城|大唐对中亚丝路的控制与怛罗斯之战

时间:2025-09-16    浏览:13 次     来源:逃逃君

碎叶城的李白

碎叶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在大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建置,成为“安西四镇”之一,这标识着大唐所能控制的疆域已延伸到亚洲腹地。


碎叶城既是大唐最西部的边防重镇,也可以算是中原王朝所能控制的最远疆土了。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者考证,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可能就是出生在碎叶城的,他在碎叶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5岁左右的时候才跟随父母迁居到四川江油。

《新唐书・李白传》: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

大唐控制碎叶采用的是“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羁”意为束缚、牵制,“縻”意为笼络、怀柔,合起来就是“通过笼络牵制以实现统治”。

碎叶城遗址

这样的统治政策显然是不够稳定的,等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唐朝失去了对碎叶城的控制,碎叶城被突骑施汗国所占据。得亏是李白走得早,要不差一点,他就变成“外国诗人”了。

安西名将高仙芝

不过在大唐外国人做官不是什么新鲜事,唐玄宗时期全国设有十大节度使,这里面有好几位都是“胡人”出身的将领,节度使是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边疆最高长官,权利极大。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出生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人,河西兼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突厥人,他的祖父为突厥首领,身兼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是粟特和契丹的“混血”。


之所以任用胡人将领也是因为唐玄宗时期致力开边的军事需要,胡人将领更通塞情而且更擅长领兵。公元747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从安西(今新疆库车)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葱岭),突袭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击败依附吐蕃的当地势力,擒获小勃律王,此战后唐朝彻底打通了唐朝与中亚的交通要道。

高仙芝骁勇善战,有“山地作战王”之称,他长期驻守中亚一带,在那里横行无阻,成为了“哪里不服就打哪里”的存在。

失败

公元751年,高仙芝以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对唐不敬”为由出兵讨伐,击败石国,史书记载,在打败石国后,高仙芝是有残忍的“屠城”之举的,《资治通鉴》记:“悉杀其老弱”,《旧唐书•高仙芝传》也有他贪图财物,掠夺石国财宝的记载。

“仙芝性贪,获石国大塊瑟瑟十馀石、真金五六馲驼、名马宝玉称是。”

高仙芝敢拼能打固然好,但是他将才有余,帅德不足,虽屡立奇功,开拓了西部疆土,但是终也因其残酷与贪婪而埋下了边疆冲突的隐患。所谓后来的失败,战争的,人生的,也许在最初之时就有了迹象。

被高仙芝打败的石国向西逃亡,向阿拉伯帝国求援。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是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在公元7-9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

当年的汉朝与罗马因诸多原因,很“可惜”地擦肩而过,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碰撞与交流。大唐和阿拉伯帝国则不同了,他们在公元751年有过一次实打实的交锋碰撞,史称“怛罗斯之战”。

那时的阿拉伯是被称为“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怛罗斯之战打响时,阿巴斯王朝刚刚推翻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而立(公元750年),才立国不久的它就迎来了一场与另一强国的战争。

750年被“屠城”而逃的石国王子向阿巴斯王朝求援,阿拉伯联军(包括阿拉伯军队及中亚部落)与唐军最终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附近)对峙。

参战的唐军属安西军,总兵力在3万左右,阿拉伯军队约10万人。双方激战5日,后大唐因兵力不足、长线作战和中途遭遇叛变等原因而战败,战败后,大唐失去了对怛罗斯以西地区的控制,阿拉伯帝国在此地的势力日渐稳固,伊斯兰文化也在该地区加速传播。当地信仰从佛教、祆教向伊斯兰教转变。这些变化也间接影响到新疆,所以如今我们能在新疆看到各种宗教留下的痕迹。

史书中是这样记载怛罗斯之战的。

《旧唐书·李嗣业传》:“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资治通鉴》:“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怛罗斯之战败得很惨烈,几万人只活下来了几千。当然,我们也不可以以此战争而论断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的“高低”,怛罗斯之战的失败更多还是体现了那句话:骄兵必败。

历史可以向我们证明:除非是绝对的实力碾压,否则胜利往往会站在更正义的一方。

怛罗斯的失败也暗含着大唐的隐患,一个强大的骄傲的不知道自我收敛点的帝国,随时有着大厦倾覆的可能怛罗斯之战后4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集结部众,掀起滔天叛乱,向长安进军。盛世大唐在这场战乱里失去了它的荣光,同时也失去了直抵中亚的广泛统治疆土。安史之乱后西域驻军被调回,大唐彻底失去对中亚的控制,仅龟兹、西州等今新疆的孤城坚守至 808 年陷落,留下无尽苍凉与悲伤。安史之乱后大唐疆域“急剧”内缩,撤回到武威乌鞘岭以东。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中亚,中亚一带成为了“海外”,时至清朝中原王朝再控制这带,而后清朝末年又把这些土地割给了沙俄。


丝路-热海道

从唐太宗时期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中亚的“有效控制”有100年左右的时间。控制的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今中亚五国,还有今阿富汗北部边境地区。

在当时从今中国新疆到中亚五国向外的丝路被称为“热海道”,所谓热海就是指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东部的伊塞克湖因为湖水清澈而终年不冻,唐朝被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

热海道具体是从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沿天山南路经拨换城、姑墨州、温肃州等要地,越拔达岭,循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达碎叶城的这段。

这条道路是唐时陆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段,是沟通大唐与欧洲的中枢要冲。

从陈汤到玄奘

“热海道”早在汉朝时就已经被利用。公元前36年,汉将陈汤逐匈奴人于此,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陈汤拿下的致支城也就是后来的怛罗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陈汤在此斩杀了致支单于,成就了一段军旅传奇。

陈汤是西域副校尉,他与西域都护甘延寿兵分两路合击逃至中亚的北匈奴“致支单于”。其中南路军先翻越葱岭,经由位于河中地区南部的大月支北上,围堵致支单于南逃的线路。陈汤自己则和西域都护甘延寿,自领北路军经“热海道”,直取致支单于驻扎的“致支城”(怛罗斯城),一战就斩杀了致支单于。

后来陈汤在向朝廷的上报文书中这样写道:“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意思是应当将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聚居的槀街,让万里之外的人都看到:胆敢公然冒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便距离再遥远,也必定会被诛灭!

陈汤此举和后来上书成为西汉“威服西域”的标志事件,不过这次的“远征”其实是矫诏所为,陈汤只是副官,他在正校尉甘延寿犹豫不决时,谎称是奉皇上诏令行军。后来是否处理和奖赏陈汤在朝廷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依据汉律“矫诏”是重罪,可判处死刑,可最终朝廷还是考虑到陈汤的功绩巨大,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封其为关内侯。陈汤的事迹也反应出汉朝对军功的重视,在宣扬军功和尚武精神的大汉,才会有如此多杰出的名将。

除了陈汤,玄奘西天取经时也走过“热海道”。玄奘在后来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载热海: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据玄奘的说法这条路特别难走,寒风猛烈,路途惊险,有暴龙出没。

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卷一》


伊赛克湖与天山

途径伊赛克湖的“热海道”在唐以后成为了丝路要道,因伊塞克湖终年不冻、水源充足,同时比传统丝路更依赖山地屏障抵御寒流,且纬度适宜(北纬42度附近),利于通行。“热海道”的开通强化了中亚与东亚的贸易、军事联系,也成为了怛罗斯之战颁发,大唐与大食碰撞交流的基础。

交流与影响

传统史学讲述中对怛罗斯之战的论述很少,大多时期这只被看做是一场“无关痛痒”的边境冲突。

近代以后,一些学者结合研究和阿拉伯留下的史料认为,正是通过此次战争部分被俘的唐朝工匠(如造纸匠)前往了阿拉伯,将造纸术传入该地区,随后经阿拉伯地区传至欧洲,取代了昂贵的羊皮纸和莎草纸,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记录与传播。中国学者季羡林在《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也有关于这个观点的相关论断。

与此相关的“热海道”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唐时,热海道是天山南麓经行热海进出七河流域的便捷通道,是唐朝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有学者认为玄奘取经走的是伊赛克湖北,而高仙芝进军中亚走的是伊赛克胡南。当然,这些还有存争议,尚不能完全论断。总之热海,怛罗斯,碎叶,致支,这些今位于中亚地区的地点,在古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作用,汉唐时期我们与他们留下了诸多故事与痕迹。

于今,从隔绝到相连,从对峙到失去音讯,从再次统辖到再度割让……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亚与中国关系紧密,持续交流,进入当下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双方将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