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新疆识略》的特点和意义

时间:2025-11-07    浏览:11 次     来源:王 称

徐松(17811848),字星伯,原籍浙江上虞,幼随父宦京师,遂入籍顺天大兴。嘉庆十年(1805)进士,十三年(1808)任翰林院编修,十五年(1810)由翰林编修出任湖南学政。十七年(1812)在湖南学政任上因事遣戍伊犁。嘉庆年间被派遣到新疆戍边的祁韵士曾撰写成系统记述新疆情况的《西陲总统事略》十二卷、《西陲要略》一卷等书。徐松被遣戍新疆后,奉伊犁将军松筠之命在祁韵士等人著作基础上考证补充,纂辑完成《伊犁总统事略》,后由伊犁将军松筠进呈。道光皇帝通览全书,赐书名为《新疆识略》,全名《钦定新疆识略》,并亲自作序。这是清朝统治者开始正式用“新疆”作为地名来代替“西域”一词。


《新疆识略》成书时间为嘉庆末年,初刻于道光初年,是清代新疆地方志编修的不朽著作,是当时最为翔实、水平最高的一部新疆地方志书。该书建立在参阅整理其他文献资料、大量实地考察基础上编纂而成,既是清朝政府官方组织编修,也是地方志纂辑整理者徐松学识优长、学风严谨的体现。

全书除卷首“圣藻”外,共十二卷,依次为卷一《新疆总图》;卷二《北路舆图》;卷三《南路舆图》;卷四《伊犁舆图》;卷五《官制兵额》;卷六《屯务》;卷七《营务》;卷八《库储》;卷九《财赋》;卷十《厂务》;卷十一《边卫》;卷十二《外裔》。其内容包含丰富的西北史地知识和边疆治理思想,也成为后人研究新疆尤其是清中叶新疆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必不可少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编纂体例更加完备


体例上,图表和文字并重,此书凡例中提到:“考证地理,非图绘不明。高宗纯皇帝《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河源纪略》上稽星度,下列土方,山水钩联,道涂经纬,提纲挈领,缕析条分,诚足开历代之群疑,垂千秋之信录。今纂辑《新疆识略》,谨首编《新疆总图》一卷,次《北路舆图》一卷,《南路舆图》一卷,《伊犁舆图》一卷,南北两路各城,每城各为一图。伊犁疆域较广,非一图所能尽,特绘总图一、分图四,以期详悉具备无少遗漏。”全书配以地图23幅,表6张,分别为《新疆道里表》《新疆水道表》《职官姓氏表》《卡伦安设表》《哈萨克世次表》《布鲁特头人表》。


仿照《文献通考》之例,每门皆立小序,以叙著述之意。如卷六“屯务”小序,“伊犁屯田有兵屯,有回屯,有户屯,初无旗屯。兵屯者,绿营兵丁之屯;回屯者,回子之屯,皆创自乾隆二十五年。时初设兵驻守,高宗纯皇帝以武定功成,农政宜举,特命办事大臣阿桂专理屯田。由阿克苏率满洲索伦骁骑五百名、绿营兵百名、回子三百名越木苏尔达巴罕至伊犁镇守办事。搜捕玛哈沁,招抚溃散之厄鲁特,即以绿营兵筑城,回子乘时与屯开渠灌溉,是为伊犁屯田之始”,呈现了伊犁屯田的基本概况。


二、重视实地调查

徐松于嘉庆二十年(1815)从伊犁出发,周历南北二路,驰驱殆遍,行程一万余里,历时近一年。徐松每到一处,皆携开方小册,置指南针,记山川道里,下马录之。至邮舍,则进仆夫、驿卒、台弁、通事,一一与之讲求,风土备悉,并在此基础上考订古代地名沿革。《新疆识略》成为后来研究新疆史地的重要依据,这与徐松亲自赴南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密不可分。

三、“新疆”专名的官方确定

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西域”。清朝于17551759年间先后平定了准噶尔势力和阿睦尔撒纳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在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这一地区都被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西域新疆”。道光帝为徐松纂辑的《伊犁总统事略》题名为《新疆识略》,并亲自撰写序文,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开始正式使用“新疆”这一专有名称来代替“西域”。光绪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立行省,省城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行省名称即为“新疆省”。此后,“新疆”作为一个省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四、对清史学术研究的意义

《新疆识略》对新疆各地的山川、道里、城邑等的描述较为详细、全面,并附有图表,以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和内容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材料和借鉴。对新疆的军政设置如管理机构、军队建制、兵源等的叙述,记载伊犁将军任期等信息,表明清政府当时对新疆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管理。对关乎边疆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如民族边疆问题、巡查边界问题等亦有涉及。通过对《钦定新疆识略》进行研究,可以更加了解清代边疆治理的历史以及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从而丰富和推进清代边疆民族史的研究。

(作者:王称,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处副编审)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