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西热甫:大美新疆的欢乐盛宴

时间:2025-11-07    浏览:11 次     来源:阿比古丽·尼亚孜


麦西热甫(又译“麦西来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相融合的综合性实践艺术活动。


它把音乐、舞蹈、戏剧、说唱、游戏、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熔于一炉,既是舞台,也是课堂;既是娱乐,更是生活本身。


2006年,“刀郎麦西热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维吾尔族阔克⻨⻄热甫”“维吾尔族塔合⻨⻄热甫”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麦西热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维吾尔语中,麦西热甫意为“聚会”“场所”,今已引申为“大家聚在一起欢乐”。关于麦西热甫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0世纪时的新疆地方文献。


清代王芑孙亦留有诗证——“锦襕红袜蹲蹲舞,巧赴钢丝昔昔盐”,写尽当年丝竹喧阗、百戏杂陈之盛。


无论宫廷官府,抑或乡野牧帐,凡有鼓声处皆可成场,因而,其被誉为打开新疆民间生活的“金钥匙”,研习本土文化的“流动课堂”。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的举办主体通常以集体为单位:或一村,或一巷,或家族亲朋好友,皆可自成单元,少则十几人,多则可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


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少,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尤其是每逢年节,麦西热甫的盛宴里不分男女,无问长幼。正因如此,新疆天山南北的麦西热甫因地域或功能的不同而种类多样。


按地域分类有哈密青苗麦西热甫、阿克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伊犁游览麦西热甫、阿图什无花果丰收麦西热甫、麦盖提狩猎麦西热甫、阿克陶草原麦西热甫、⽊垒塔合⻨⻄热甫等。


按功能分类有节日麦西热甫、婚礼麦西热甫、轮流做东麦西热甫、待客麦西热甫、谅解麦西热甫等。


麦西热甫的举办地点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要求,葡萄架下、白杨林间、毡房火塘、麦田埂头、巴扎夜市、驿站茶馆,皆可作为麦西热甫举办的场所。


在过去,传统维吾尔民居里总有一间“米合曼哈纳”,用来招待贵客的客厅,一到冬夜便成为最温暖的最重要的麦西热甫大厅。


麦西热甫是一场环环相扣的集体性活动,若想圆满成功组织和举办,必先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麦⻄热甫舞蹈。


第一是动机与目的:一场麦西热甫可以因为冬天里的第一场雪、一对新人的结合、一园无花果的收成,也可以因为两个邻里的和解、一次对年轻人的告诫。组织麦西热甫的原因和目的的不同不仅形成了麦西热甫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麦西热甫举办的时间、地点、规模、组织形式、活动顺序等方方面面。


第二是要形成活动班子:依给提别希,意为“小伙子的首领”,多由德高望重、通晓古礼的长者担纲。他统筹邀请、排布流程、遴选班子。哈孜伯克,意为“法官”,手持幽默与威严并存的“法槌”,及时制止醉酒与喧哗;米尔夏甫,意为“报幕的诗人”,用即兴韵文掌控全场;帕夏甫,意为“执行官”,让游戏的惩罚像都塔尔的琴弦一样精准落地。活动班子岗位随需而变,却都指向秩序与欢乐的同一目标。


第三是要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何时鼓声起、何时茶歇落,皆由麦西热甫活动班子决定。


第四是要有艺人班底:演奏木卡姆的琴手,跳赛乃姆的少男少女,一句话逗翻全场的“诙谐大王”恰克恰克奇,演唱“达斯坦”的口头传统传唱艺人等。


第五是要有程式化的节目库。在活动班子的统筹排布下,木卡姆演奏、旋转的赛乃姆、达斯坦演唱、机智有趣的游戏、捧腹的即兴小品等,都有固定模式,却又在每一次现场被重新组合。



家庭麦西热甫。


以新疆哈密青苗麦西热甫为例,青苗麦西热甫通常在秋收农闲后,下雪之时开启。


降雪时,人们会边观赏雪景边物色投“雪信”的对象。投出的“雪信”如没有被对方发现,那么对方须举办麦西热甫。如投信者被发现,则投信者举办麦西热甫。


左邻右舍听闻谁家举办麦西热甫,便自觉前来协助。首先,大家在依给提别希的带领下一起挑选饱满的麦粒,用秋葫芦做托盘,托盘里铺层湿棉花,怀着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愿种下麦子,并将其称为“青苗姑娘”。


紧接着,组织者邀请民间艺人和乡邻到家里举办麦西热甫,尽情欢娱,少则一日,多则几日。待麦西热甫临近结束时,举办者将“青苗姑娘”交给下一家举办麦西热甫的家庭。


漫长的冬季,“青苗姑娘”在麦西热甫的欢乐中一家一户地传递和成长,直至春分时节,青苗油绿,回到最初种下“青苗姑娘”的家庭,青苗麦西热甫宣告结束。



⻨⻄热甫⺠间艺⼈。


当前,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逐渐从民间自发组织举办,转而演变为需要依靠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组建培养艺人队伍以及统筹举办场所和时间。


这一转变的根由,是维吾尔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群众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田间地头,院落里的即兴歌舞,不敌新兴互联网新媒介。


麦西热甫作为载体存续的各类民间文化表现形式,随着老一辈的谢幕,能完整掌握表演形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对存续环境高度依赖的艺术形式完成了生命存续周期。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逐渐成为学界和参与保护主体机构的共识,如何遵循保护传承的规律,提升对其整体性的认识,重视受众群体与文化空间;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公共文化实践的深度结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开拓适合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等,成为麦西热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麦西热甫并未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沉寂,一些地方在麦西热甫的保护和传承中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径,例如新疆喀什地区的城市乡村,各族群众以麦西热甫的形式庆祝春节、元宵节、农民艺术节、杏花节等节日庆典活动。


麦西热甫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走出新疆,频频出现在海南、山东等地的新型节庆和联谊活动中,麦西热甫中的歌舞,因简单易学,群众性强,在全国各地各族广场舞爱好者中深受欢迎,成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麦西热甫,现已成为各民族携手共舞的同心圆,成为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注脚。


(本文刊于《海外星云》2025年10月刊,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李木子

校审:陈国坚

核发:张国成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